港大兩宗低俗性欺凌事件,其中聖約翰學院涉事學生的「最高刑罰」只為取消宿籍,而李國賢堂事件仍在調查中。港大學生與校友均質疑校方作風過於溫和,處罰不足挽回校譽;有校友進一步指,「盧迦堂事件」既然在性質上與兩宗醜聞有相似之處,不妨可作案例參考,呼籲港大嚴肅處理,並應在調查結束後公開報告,還公眾一個答案。
港大理學院三年級生吳同學指,過往從未聽聞「盧迦堂事件」,甚至連盧迦堂的名字亦未曾聽過。
當記者向她解釋來龍去脈後,她則指自己未有住宿,較難評價最近發生的兩宗事件與所謂「舍堂文化」關係有多大,但對比港大今昔處理手法,吳同學認為暫停涉事學生宿籍的懲罰並不足夠,「畢竟這些事確實影響了校譽,我並不希望別人日後提起港大,卻只會想起這些(舍堂欺凌)事情。」
她又強調今次事件不止是個別學院或宿舍問題,而是港大上下均受牽連,惟目前由涉事學院暫停學生宿籍的處理手法,或會予人「宿舍之間內部了事」的不良印象,認為大學應嚴厲處理事件才算恰當。
同學:「舍堂文化」「亂扣帽子」
港大醫科六年級生劉同學表示,現時取消宿籍的處分只算是「好過無」,對於意見稱有關行為是「舍堂文化」,劉同學批評這不過是「亂扣帽子」的失實說法。
他又強調,自己過去參加或聽聞過的港大學生活動都很「衛生」,害群之馬只佔少數。
本身為港大校友的香港教育政策關注社主席張民炳表示,目前為止兩宗舍堂欺凌事件的「最高刑罰」只是終止住宿,倘若校方最終僅此了事,未免有點寬鬆,「畢竟兩宗事件都近乎觸犯刑事罪行,對比事件所造成的影響,取消宿籍的處罰是否足夠?」而且同類事件接二連三發生,實有必要嚴正處理,以收阻嚇作用。
張民炳促港大公開調查報告
至於「盧迦堂事件」所帶來的啟示,張民炳認為當年判決與處理手法,正可讓港大管理層作為參考,「縱然不一定要全盤按照『盧迦堂事件』的處理方法,但這無疑是能夠成為最接近兩宗事件之案例,給校方有例可循。」
李國賢堂事件的調查仍然持續,他提醒港大作為一所公營大學,有責任向公眾問責,尤其港大近月接連爆出欺凌醜聞,近年亦備受多宗政治事件牽連,校譽多少受損,亦有聽過部分家長與學生對於報讀港大有所卻步。
是故在情在理,港大應主動公開調查報告並提出改善建議,盡力挽回校譽。 ■香港文匯報記者 姜嘉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