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是跟隨孔子時間最長的學生,以性格率直、崇勇尚武見稱。他只小孔子九歲,比顏回、子貢大二十多歲,曾子、子游大四十多歲,橫跨孔門三代,是孔門第一代的弟子,一生對孔子尊崇不移。
率直敢言 批評孔子
子路以率直敢言見稱,他是唯一敢於批評老師的學生,有一次:「(孔)子見南子,子路不說(悅)。」南子是衛靈公的夫人,名聲不佳,但擁有實權;而孔子很想藉着她在衛國有所作為,於是接受了她的邀請,隔着帷幔見了面。這件事給子路知道了,子路很不滿意,以為老師要放棄「不以其道得之」的原則,於是當面質疑老師。
結果弄得孔子要當面表示清白,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我發誓:如果我有不合禮的地方,讓上天厭棄我!厭棄我!)早期,他就是這樣一個不成熟、不懂人情世故的人。
欠缺自信 希望讚賞
子路外表雖然勇猛,但內心卻欠缺自信,常想獲得老師的讚賞。有一回,他聽到孔子稱讚顏回「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惟我與爾有是夫」,他心中就酸溜溜的,很想博回一個彩頭,衝口而說:「子行三軍,則誰與?」(如果老師要率領三軍,你會選擇何人同往?當中不言而喻的是:顏回這個孱弱書生,可以嗎?)
孔子聽後,卻幽他一默:「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語譯:徒手撲虎、空手涉河,死了還不知道悔悟的,我不認同這種行為啊!)並勸他:「必也臨事而懼(警惕戒懼),好謀而成。」
子路本想要的讚賞變了一頓教訓,碰了一鼻子灰。他就是這樣一個不成熟、不懂計算後果的人。
負米養親 德行聞名
不過,子路的本質並不差,只要他認定的道德,他就勇往直前,從不落後。原來他在德行中也顯赫有名,二十四孝中的「負米養親」主角就是他。《孔子家語》記載了子路的孝順故事:「負重涉遠,不擇地而休,家貧親老,不擇祿而仕,昔者由也,事二親之時,常食藜藿之實(豆類植物,庶民之食)。」(我走到很遠的地方,背負很重的米糧回家,不選擇在什麼地方休息,只求盡快回家;家裡貧窮、雙親又年老,我不選擇俸祿的高低而為官,只求能供養父母。這就是昔日的我了,侍奉雙親時,吃的只是粗糙的食物。)
孔子聽後,鼻子也酸起來,讚他:「由也事親,可謂生事盡力,死事盡思者也!」這是子路的真性情、真孝心。
食君之祿 擔君之憂
另外,子路最著名的故事,就是他臨死之前的一句話:「君子死不免冠。」孔子第二次回國之後,弟子各散東西各有發展。子路輾轉之間到了衛國,其時雖已63歲,但仍有一顆實踐師門理想的心志,他為一個叫孔悝的大臣作家宰。剛巧那時衛國發生內亂,孔悝給叛臣劫持,子路本來已在城外可免於難,但他以為「食君之祿,擔君之憂」,他孤身入城,「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奮力對抗叛軍。
結果,子路年老力衰、寡不敵眾,給敵人砍斷了冠纓,冠帽掉了下來,但死前仍不忘老師教訓,「君子死不免冠。」於是,在垂死之際「整結其冠纓而死」。死後,子路給叛軍剁成肉醬。這是「言必信,行必果」之諾。
之後還有一段小插曲,當孔子在魯國聽見衛國叛亂,他顯得很悲哀,哭着:「由好勇輕生,其死必矣!」結果如其所料,子路真的犧牲了,並且給人剁為肉醬。孔子為紀念這個弟子,餘下的年日均不吃肉醬。
可見,子路在孔子心中多重要。
觀子路一生,他未必是孔門最出色的學生。如用西方心理學家勞倫斯.柯爾伯格的道德六層次標準去量度他,他大概只到第四層次。然而,如果道德指言行一致的話,則子路應列於儒門一等。孔子曾讚他「子路無宿諾」,真的,他做到了!他以生命實踐了道德。
也許,孔子要修改一下早年對他的評價,由「由也升堂矣,未入於室也」改為「由也升堂矣,又入室也矣」。■松睿(退休教師,閒時不休,讀書、代課、練口語,期望自己仍有餘力幫助學生進入大學。)
隔星期三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