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嚴重財赤國吸外資 難評估表現易無王管
主權財富基金(SWF)通常是富裕國家資金走出去的主要出路,希望在全球尋找更多投資機會。然而,近年不少出現嚴重財赤及負債嚴重的國家,亦加入設立主權基金行列,目前並非對外投資,反而希望吸引外國資金到來投資,甚至為基建項目融資,與傳統操作大相逕庭。有市場人士認為,愈來愈多這類內向型主權基金出現,有必要加強透明度。
首個主權基金於上世紀50年代出現,傳統上,基金所屬國家大多為石油出產國或坐擁大量貿易盈餘,例如挪威、科威特及新加坡,按調查機構Preqin的數據,它們控制的基金資產高達6.5萬億美元(約50萬億港元),改變了全球投資面貌。
印泵水12億 謀集資百億
不過,土耳其、羅馬尼亞、印度及孟加拉等財力稍遜的國家,亦正籌備推出主權基金。土耳其主權基金主管博斯坦早前向路透社表示,政府已將市值數十億美元的企業股權注入主權基金,希望不久後發展至2,000億美元(約1.55萬億港元)規模。另外,印度已於2017/2018財年向主權基金注入1.5億美元(約11.6億港元)資產,並計劃向策略夥伴集資12億美元(約93億港元);孟加拉亦冀望5年內從外匯儲備撥出100億美元(約77.8億港元)種子基金。
6國查「一馬」洗錢醜聞
傳統主權基金多屬外向型,專門在海外物色投資機會,以分散收入來源,並確保國家通脹平穩,同時能「積穀防饑」。但新興主權基金規模較小,操作以內向型為主,主要將政府持有的企業股權等資產包裝成基金,吸引外國投資或為大型基建項目融資。市場人士警告,內向型基金一旦欠缺透明度,容易變成「無王管」,造成資源錯配,失去投資效益,更可能衍生貪污舞弊,例如馬來西亞的「一馬發展基金」(1MDB)早前便傳出洗黑錢醜聞,最少受到6個國家調查。
羅馬尼亞早年成立國家主權基金,負責向共產時期被沒收產權的人作出賠償,基金經理科湼奇內批評羅馬尼亞主權基金目前由不同部門的部長打理,他們各自為本身負責的範疇制訂政策和策略,陷入各自為政,模式明顯「行不通」。資產管理公司SSgA研究主管亨托夫亦稱,主權基金目前界線相當寬鬆,認為部分新興主權基金稱為「主權控股公司」更貼切,主要目的是吸引私人機構共同投資。
內向型主權基金還有另一缺點,就是難以評估表現,例如鐵路及港口項目或能刺激經濟,但成效難以在資產負債表量化。諮詢機構GeoEconomica董事總經理貝倫特批評,很多內向型主權基金根本不會向外公佈業績,賺錢與否外界無從知曉。 ■CN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