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內地 > 正文

【回歸20周年之愛中國的100個理由】海峽相隔情難斷 一碗小麵解鄉愁

2017-07-03
■杜正雄辦公室牆上掛着「巴蜀繫鄉情」字畫,以表思鄉之情。■杜正雄辦公室牆上掛着「巴蜀繫鄉情」字畫,以表思鄉之情。

台胞感懷抗戰精神 返渝體味父輩自豪

在台灣詩人余光中的筆下,鄉愁是小小的郵票、船票以及淺淺的海峽。而在年逾六旬的杜正雄的心裡,鄉愁是一封封來往於渝台兩地的信,是深夜翻看的父親的舊照片,是家鄉重慶的一碗麻辣小麵。 ■文:香港文匯報 記者 張蕊、孟冰 重慶報道、圖:香港文匯報重慶傳真

杜正雄,出生於1956年,籍貫重慶,現於台北市政府體育局工作,是今年台北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擊劍等場地器材組及聯繫場地組負責人,也是台北市立大學競技運動研究所博士班候選人。他在休閒運動、養生運動以及運動場館經營管理等研究領域均有較深造詣。

2014年,杜正雄因學術交流需要去大陸出差。臨走時,身患癌症臥病在床的父親,掙扎着坐起來對他說,自己可能再也回不去故鄉了。杜正雄問父親有什麼心願未了,父親說,「我沒什麼別的要求,就是再也沒有機會品嚐家鄉的飯菜了,你回重慶就幫我吃碗家鄉的小麵吧」。

廿載恍若隔世

杜正雄回到了家鄉重慶,走訪了父親的出生地臨江門,還去父親少年時代生活過的虎溪等地探尋了一番。「我的祖父輩是在重慶市大梁子半邊街做銅器生意的,後來又在重慶市的較場口演武廳開過茶館和旅館。父親在經歷了『大轟炸』後參軍抗日,我這次回去,把那些與父親有着千絲萬縷聯繫的地方,都走了一遍。父親生病期間就念叨要吃重慶小麵,我當然要替他嚐嚐。真是少年不識愁滋味,今時方知慎終思遠,飲水思源。父親的鄉愁就如同小麵那麻辣濃烈的滋味,縈繞在心。」

這是杜正雄第二次來到重慶,這距離上次一晃21年,重慶的變化,讓杜正雄恍若隔世。望着眼前寬闊的馬路,高樓林立的街景,便捷的軌道交通,「如今整個重慶都變了,和我記憶中的重慶完全是兩回事。」

杜正雄從小就聽父親杜桂林說了許許多多,其中令杜正雄印象最深的當屬重慶人的抗戰精神。

軍民英勇頑強

父親杜桂林1924年出生於重慶,1938年開始,日本侵略者對重慶進行了長達5年多的無差別大轟炸,這期間,年僅14歲的杜桂林與母親寄居在巴縣的姐夫家。杜桂林親身經歷了當年侵華日軍對重慶進行大轟炸的暴行,也目睹了抗戰中重慶軍民的英勇頑強。

杜正雄回憶,父親告訴自己,日軍對重慶進行的是密集轟炸、地毯轟炸、無差別轟炸,但在那段艱難歲月裡,重慶軍民並不像大家想像中那樣恐慌,依然樂觀地生活,只有「躲避」沒有「逃難」。在那個年代裡,意外隨時可能發生。那時候,很多大人都會往小孩的衣服裡縫一些錢,大人一旦被炸死,這些錢可以給孩子救急。雖然日本用炸彈和燃燒彈輪番轟炸,卻絲毫沒有毀滅重慶精神。「父親提起家鄉,常常一臉自豪,稱重慶是一座炸不垮的城市。」

1948年,杜桂林隨着國民黨部隊轉移來到台灣。在一次聚會中突然聽見一個女孩子在哼唱家鄉老歌《活躍的舊市壩》,心中頓時有了一種說不出的激動,當即主動向朋友了解這位女孩的情況。一曲難忘,兩人結緣。杜桂林和這名女孩於1954年結婚,這位女孩就是杜正雄的母親,夫婦倆養育了包括杜正雄在內的四個兒子。

鄉情血濃於水

1993年,在父親的強烈要求下,杜正雄陪父親回重慶探親。「你可以想像一下,幾個老人在一起兩眼淚汪汪」,杜正雄告訴記者,那次返鄉讓他深刻感受到了鄉情的濃烈,真正體會到了「血濃於水」的含義。

那一年,是父親闊別家鄉45年後首次重回故鄉,也是杜正雄第一次去往祖籍重慶。在出發前,父親交代給他兩項「任務」,其一是協調處理好給家鄉親人的見面禮,就是當時俗稱的「三大件、五小件」:電冰箱、電視機、洗衣機,以及電飯鍋、電熨斗等。另一項「任務」,就是做好拍照和攝像工作,用杜正雄自己的話來說,就是記錄下那一個個「歷史性的瞬間」,以便日後留作紀念。

當時叔叔、嬸嬸、姑姑都還在重慶,杜正雄清晰地記得,父親和他們見面後淚如雨下,一家人徹夜長談,有着說不完的話。

這期間有一個小花絮,杜正雄如今回想起來,仍是忍俊不禁。當時父親和親人抱頭痛哭,他立即舉起相機,沒想到,膠卷用完了。他趕緊換好膠卷,說道:「剛才那個場景沒拍到,麻煩你們再哭一次。」這一句話讓親人們破涕為笑,氛圍一下子變得輕鬆了不少。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