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文匯園 > 正文

【字裡行間】香港報業史的三副面貌

2017-07-11
■上世紀七十年代的小報。 作者提供■上世紀七十年代的小報。 作者提供

黃仲鳴

紙媒式微,香港報業面臨一次大轉變。但紙媒只是載體,新聞是不會死的;而且在未來十年八載,我相信紙媒還不至於全部嗚呼哀哉!

撫今追昔,香港報業確有段輝煌的歲月。在發展路上有四種形態:(一)播道辦報;(二)文人辦報;(三)商人辦報;(四)黨派辦報。這很多史家都有分析過了。但據我的觀察和按照香港社會的發展、教育狀況、市民接受論,香港報業有幾副面貌,值得拿來一談。

第一,是所謂「小報時代」。小報不同於小型報,即是無論紙張大小,開度如何,凡是內容沒有即時新聞,多是據事後新聞、當時的局勢而述評,或只宣傳個人、黨派的言論和以副刊文章為主。有等更是「一人一報」,一雞死一雞鳴。

由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開始,即蓬勃發展,直到九十年代初,多不勝數,唯每散佚矣。二三十年代的小報有:

1、政治秘聞:《探海燈》。

2、情色:《骨子》、《華星》、《開心》。

3、政黨:《赤報》、《胡椒》。

4、時評:《先導》。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夜報風行:《天皇夜報》、《華人夜報》、《新夜報》、《今夜報》、《星夜報》等。九十年代最後的兩份小報:《先聲日報》、《縱橫日報》。至於七八十年代,還有無數的小報、馬報,一報死,另報即起。是香港報界的一道異質風景。

第二,是所謂「粵語掛帥」,即是粵語廣為使用的年代。最先一份為《有所謂報》,粵語入文宣揚革命。其後為《香江晚報》,不僅以粵語寫新聞,還以三及第文體寫小說。當年的小報都喜採粵語,如上文所說的《先導》。抗日勝利後,《新生晚報》的副刊更將三及第雜文、小說發揮得淋漓盡致。早期的《成報》、《明報》更是熱衷採用,蓋粵語入文,更為生動靈活,當時的香港人看了,當起共鳴。

第三, 是「小說掛帥」。在沒有電視機的時代,市民消遣就是追看小說,各報的小說版大為吃香,名家也輩出。上世紀五十年代的《成報》,穩佔銷量第一,憑的就是小說。《香港商報》和《明報》創刊,都以其為師。

《成報》的小說家陣容,有所謂「三生分銀」之說,即是這「三生」雄霸報刊,稿費都被他們分去了,這是誇張之說,但可見當年他們的「巴閉」。「三生」即筆聊生(陳霞子)、怡紅生(余寄萍)、靈簫生(衛春秋)。除此以外,還有個小生姓高(高雄)。

《明報》創刊時,主打為金庸的《神雕俠侶》,高雄押陣,以凌侶筆名撰《香港靚女日記》;宋玉、我是山人、江之南皆拔刀相助。

小說掛帥風行於四、五、六十年代,七十年代漸衰落,終至一蹶不振。

香港報業這三副面貌,除粵語入文外,餘俱成歷史矣。翻閱舊報,怎不令人懷念呢?但,方今還有多少人在看報紙呢?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