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采風 > 正文

【雙城 記】各花入各眼

2017-07-14
■彭于晏在《明月幾時有》飾演劉黑仔。■彭于晏在《明月幾時有》飾演劉黑仔。

何冀平

廣東話有許多傳神金句,像這句「各花入各眼」。

應邀去江南,參加《評論新視野》論壇,初初我有些遲疑,沒有回覆去還是不去。我長年專職寫作,從未寫過評論文章,和評論不是一個界別。記得當年在中央戲劇學院讀書,戲劇文學系只有一個班45個學生,一半學理論,一半學創作,讀的書,上的課,看的聽的,連任教老師都不同。但主辦會議方說,就是想從劇作家的角度,講一講對藝術評論的看法。

近日《明月幾時有》香港上畫,兩地的評論不少,從最著名的藝術評論家、有幾百萬粉絲的網絡大V、作家、理論家,到普通的升斗百姓、年輕學生、少進影院的老年人,以至東江游擊隊和紅軍後人。有的長篇論述,有的三五精句,都在評論。作為這部電影的參與者,看到各種評論,我常聯想起這句「各花入各眼」。

試舉一例,比如結尾。不論戲劇還是電影,結尾是戲的精華所在,也是最難寫的部分。按照荷里活和普天下的「編劇技巧」,在影片結束前五分鐘,必得有一場高潮戲,如果是動作片,必是主角與反派生死搏鬥,不論雙方背後有多麼雄厚的實力,也得單打獨鬥,而且必得正方先陷於萬劫不復,再神奇般躍起,把對方打倒在地,讓他死得極慘,於是皆大歡喜Happy ending。

《明月幾時有》的結尾完全可以有一場動作戲,東江游擊隊和日本仔打得你死我活,男女主角全上陣,一死一傷,反正劇組請有香港一流的武指,槍炮彈全齊。

而結尾只是一場離別。天上一輪被些許雲霧遮擋的月亮,男女主角像往常一樣,全程笑着,沒有悲悲切切,但是笑中有悲,此一別不知今生能不能再見。方姑向上船的黑仔擺擺手。黑仔的小木船,駛向茫茫大海。導演用長鏡頭慢慢從黑暗蒼茫中拉過來,拉過來,高樓、大廈、招牌、霓虹燈,璀燦的維多利亞港。看過多少遍,每次看到這裡,我還會淚流滿面......

這樣的結尾不知稱不稱得上有血有淚,激蕩人心,更不敢說,這樣的結尾,符不符合這個大風雨、大歷史的抗日影片,但真是一個不符合荷里活導演、編劇法的結尾。如果有讚有彈,只能是這一句「各花入各眼」。

史實上的劉黑仔此一去再也沒有見到方姑,一年後他就死在戰場上,終年27歲。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