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記者昨日從第四軍醫大學唐都醫院獲悉,近日該院應用世界首創的生物人工氣管移植術,成功為喉氣管狹窄的陝西患者范女士實施手術,不僅為其摘除了插在身上長達6年的氣管套管,也一舉讓范女士徹底擺脫不能經口鼻呼吸、說話無法發出聲音的困境。
據介紹,喉氣管狹窄或缺損是一種嚴重影響人們生活質量的致殘性疾病。一般的喉氣管狹窄或缺損通過手術切除病變部位後均能治癒,但狹窄或缺損長度超過5厘米時,則無法實施端端吻合,成為世界級難題。
今年56歲的范女士,就患有喉氣管狹窄疾病。保守治療需要她終身帶着氣管套管生活,不能經口鼻呼吸,說話無法發音,對生活造成很大不便。
陝西患者呼吸復常
在此情況下,第四軍醫大學唐都醫院崔鵬程教授團隊決定為范女士進行生物人工氣管移植術。據悉,對於這種疾病,目前國際上的最新做法是同種異體移植,即器官移植。但這項技術有很大的局限性,患者應用免疫抑制劑有一定副作用。崔鵬程和他的團隊經過4年多的潛心研究,在世界上首創不用免疫抑制劑移植治療新技術,即生物人工氣管移植術,范女士也成為該新科研成果受益第一人。
今年3月16日,崔鵬程團隊為范女士實施生物人工氣管移植手術,術後患者移植氣管軟骨環存活,管腔通暢,目前已能經口鼻呼吸,健康狀況良好。
崔鵬程教授表示,生物人工氣管移植術的研發及在臨床上的成功開展,為長段氣管狹窄或缺損患者帶來福音。更重要的是,這種去除免疫原性的同時保留主要功能細胞活性的思路,也為其他類似組織器官的移植提供了重要借鑒。
■香港文匯報記者 李陽波 西安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