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文匯論壇 > 正文

改善教育要有新思維

2017-07-24

桂松

為政之道,不尚空談,重在踐行,貴在落實。特首林鄭月娥走馬上任,不足一月便作出36億元的新資源教育撥款,體現了這種施政的好風格,受到各界人士的讚揚。

立法會議員葉建源聲稱,這是因為政府採納了教協提出的建議。其實提出類似意見者何止該會,教聯會、教育評議會、津校議會等早已向教育局陳述,不少教育評論員亦多有剖析。筆者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就教師授課節數過多、工作負擔過重問題經常撰文論述。足見林鄭的決策,反映了整個教育界的意見。此前她曾與多個教育社團會晤,並且直接與前線教師對話,工作深入細緻,因而作出正確的判斷。

對於教育革新,這是一個好兆頭。打響了第一炮,但願好戲還在後頭。教育工作的艱巨性,並不亞於經濟工作,歷來爭拗不絕,便是明證。過去政策多變,教育界人士為之氣餒。大家說政府不重視教育,官員的回答是:教育撥款佔政府各項開支之冠。言下之意,政府對教育已提供足夠的資源,並非輕視教育。林鄭主政,卻另增撥50億元作為教育的經常費,使人眼前一亮,分明是一種突破。她還指出,改善教育,不能只出錢,還須大眾共同努力,在政策和措施方面有所改進。她更將教育列為施政重點,坐言起行,馬不停蹄。使人感到,她對教育是「動真」的,前線教工所熱切期盼的就是這種實幹精神。

教育工作,千頭萬緒,怎樣革新才最有成效,這是問題的關鍵。過去政策多變,乃因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筆者認為,切實推行均衡教育是治本之道。現時教育受考試主導,學生因而不能真正獲得德智體教育的全面發展。即使在智育方面,由於應試所需,學生獲得的知識雖能解答試題,卻未必掌握分析能力和應變能力。扭轉這種偏向,並非易事。功利主義對教育的衝擊,填鴨式教育的傳統習慣,追逐名校和大學學位的劇烈競爭,無一不對教育造成巨大影響,能否頂得住這些壓力,堅持正確的教育方向和教育方針,無疑是對教育工作者的巨大考驗。

首先是政府的取態。長期以來,教育局只偏重於一般性的行政管理事務,未能就均衡教育制訂完整的政策和措施,彷彿這是校本的責任。由於政府不掌舵,各校便各自為政,「各顯神通」,到頭來都受制於應試教育。政府對教育要有新思維,有所創新,並敢於突破,才能成功貫徹均衡教育。筆者希望教育局各級官員經常接觸前線教工,深入了解學校教育和學生學習及生活的真實情況,並且聽取各持份者(包括家長)的意見,在廣泛諮詢的基礎上制訂適切的教育政策和措施,務求落實。也許這是教育局職能、工作作風和工作方法的轉變。林鄭對教育的新思維已見端倪,能再接再厲,滲透於教育局,進而植根於學校,當能取得豐碩成果。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