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毅 太平紳士 全國人大代表
中聯辦主任張曉明近日在《求是》雜誌發表文章,解讀國家主席習近平在香港出席慶祝回歸20周年活動期間所發表的一系列重要講話,精闢總結了「一國兩制」的實踐經驗,清晰提出了治港原則和底線,明確指引了香港未來發展的方向。而張主任的文章總結了習主席講話精要,提出「六個堅持」,簡明扼要地向香港社會大眾解讀了習主席系列重要講話的精神,這對香港社會如何抓緊落實習主席對香港提出的要求,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這裡,本人着重談談如何堅持加強對香港青少年的愛國主義教育,為他們的成長、成才積極創造條件的幾點看法。
近幾年來,「香港民族黨」、「香港眾志」、「青年新政」等具「港獨」傾向的政治組織相繼成立,這些「港獨」組織成立後更積極向大中院校的年輕人滲透,使香港「本土」激進分離主義和「港獨」思潮在青年人當中蔓延。這些人雖然目前人數不多,在香港青年和大專學生中比例暫時還不大,但影響不小,危害甚大。
從法理上來說,香港1997年回歸之後,已成為中國的一部分。但在法理上的統一,並不是說統一的過程已經完成了。相反,香港近年來不僅僅在政治改革問題上分歧巨大,和中央所希望的相去甚遠,更嚴峻的是在香港青年中滋生出一股「港獨勢力」。如果處理不好,這些所謂的少數人的問題就會隨時演變成嚴重的問題,少數人的「獨立運動」可以為整個香港製造出「顛覆性錯誤」。在這個意義上,我們必須花大力氣把香港青年問題解決好。實際上,少數香港青年出現分離傾向已成為中國治理香港和堅持「一國兩制」的一大挑戰。
中史缺失影響國家意識形成
對青少年加強教育引導,應當要加強對青少年的愛國主義教育。為此,首先要重視與加強對青少年的中國歷史教育,應當重新將中國歷史列為中小學必修科。
近日,中國歷史科的存亡又成了不少香港教育界人士討論的焦點話題,因為歷任特區官方的教育政策及歷史科課程設計有嚴重錯失,香港的中學歷史教育過去的發展是令人深感憂慮的。回顧英國殖民地政府統治香港156年,中國歷史課程曾是舉足輕重的文科主流。但回歸後經過18年的課程改革,中國歷史科竟已面臨亡科的危機。這豈非咄咄怪事?
自從香港教育當局在2000年取消中國歷史科為中學必修科之後,在多方面產生顯著負面效果,導致報讀選修中國歷史科目的學生人數大減。這改變使很多香港初中學生失去了認識最起碼的中國歷史常識的機會,因為在功利作風至上的香港,學生多數會認為非必修科就是沒有用,故修讀率偏低。雖然在高中階段開設有中國歷史一科,但學生由於沒有經過初中階段的打基礎,到了高中一下子接觸高要求一點的歷史分析便感到很吃力,因而出現退修潮。在香港回歸後,包括「中國歷史」在內的「國情教材」建設,在教材環節就不被重視。一些現代中國課程連課本也沒有,需老師自行下載。如此導致香港廣大青少年對中國歷史認識的缺失,導致青少年難以在成長的過程中形成正確的國家意識和公民意識。
首重編撰中史和愛國教材
近幾年來,香港青少年在國家認同方面的問題比較突出。在挑戰中央的違法「佔中」行動中,學生成為主力之一,參與者平均年齡僅約28歲,8成具大專程度或以上學歷。年輕人是香港的未來,中央對此高度重視。國家主席習近平七一期間來港,在多次重要講話中談到青少年問題,不僅要求着力加強青少年的愛國主義教育,而且提出全面關心、支持、幫助青少年健康成長,指明了特區政府今後的工作方向。因此必須要求特區政府增加相關歷史教育,首當其衝的是先由香港特區政府教育局撥款設立國民教育研究中心,負責研討有關的「中國歷史」教材讀本。
要培養青少年的愛國情懷,首先應從教育入手。國家向來關心及重視香港青年教育,推出一系列着眼長遠的措施,建議特區政府及社會各界要積極配合,組織青年多到內地進行學習和交流,促進青年深入了解國情,主動把握內地互聯網發展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機遇,實現共融發展。另外,教聯會等民間組織,亦可以在2012年4月30日政府公佈新修訂的《德育及國民教育科課程指引》框架下,重新修訂有着「十三五」規劃、「一帶一路與香港」內容的新的《中國國情專題教學手冊》,下發各學校試用。此外,北京亦可通過全國港澳研究會等半官方機構與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合作,撥專款在香港設立中學教育研究中心,聘請內地和香港的專家長期研究、編寫和參與香港各中學教材的編撰等,把香港中學教材與教育問題,作為一個重要問題長期研究。從青少年教育的最基礎工作做起,為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打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