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孫西
7月26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北京專題研討班上,發表了重要講話,提出中國發展的階段性特徵,號召「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習近平指出,特別是要堅決打好防範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污染防治的攻堅戰,堅定不移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得到人民認可、經得起歷史檢驗。
中國已位居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國家領導人尚且有這樣的憂患意識。香港作為細小的外向型經濟體,受外圍環境影響很大,更應有風險意識。香港應為國家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出力,進一步提升競爭力,獲得更大發展。從而使香港下一代擁有更良好的教育、市民有穩定的工作、滿意的收入、可靠的社會保障,做到居者有其屋。
助推開放資本市埸防範風險
不久前召開的全國金融工作會議,提出將大幅開放資本市埸,吸引更多外資來華投資。同時,推出進一步完善、深化前期金融風險綜合治理的各項舉措,這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首要任務。值得關注的是,此輪深化金融改革的排序發生了變化,進一步推進股票和債券發行交易制度改革,提高直接融資比重。據報道,中央政府正在部署加大引進外資力度,開發符合創新需求的金融服務,推進高收益債券及股債相結合的融資方式。
不可否認,香港的金融市場業務齊全,幾乎外國通行的金融業務,在香港都有。資金市場、證券市場、外匯市場、黃金市場、期貨市場等種類繁多,交易活躍,比較發達。尤其是香港採取跨領域金融協調機制,銀行業、證券業、保險業均採取政府監管及行業自律的兩級監管模式,明確規定各監管機構各自在從事跨界別業務實體方面的角色和職責。香港特區防範金融風險的經驗,對內地金融業有一定的借鑒意義,兩地金融界應加強交流合作。
配合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早在2016年元月,習近平在主持召開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二次會議時就指出,所謂「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從生產領域出發,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這項改革的根本目的說到底,是提高社會生產力水平。事實上,在醫療、教育、金融、交通、通訊等多領域的新供給和新需求,也為眾多陷入困境的大中小企業創造了龐大商機。
不可否認,香港毗鄰內地,擁有法治、簡單稅制、有效的政府運作和區位優勢這四大有利因素,又有內地提供資源和政策的優勢,可以使香港維持優質的管治營商政策,保持高經濟自由度,吸引不同的公司、集團來港投資,增強香港產品的競爭力。毋庸諱言,香港諸多優秀品牌享譽全球,有些著名的香港名牌或公司更是家喻戶曉。業界人士認為,香港應把握國家「十三五」規劃、「一帶一路」戰略和粵港澳大灣區規劃等重大發展機遇,積極配合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國家平台上再創香港的品牌。
加強兩地扶貧合作共同發展
習近平在是次研討班的講話特別提到「精準脫貧」,只有解決這個問題,才能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得到民眾認可、經得起歷史檢驗。國家提出的精準扶貧,圍繞「人才支援、資金支持、產業合作、勞務協作和攜手奔小康」等五項重點內容,工作重心向深度貧困地區傾斜。回歸祖國後,香港特區政府和社會服務機構,一直致力於兩地的扶貧,兩地扶貧協作工作取得一定成效。如香港特區政府一直關注四川省汶川地震的災後重建工作,並與中國殘聯建立了長期專項合作,以及全力支援傷殘者的復康工作。為兩地殘疾人士締造更理想的生活環境,促進傷健共融發展。
新一屆特區政府亦表示,將繼續致力於扶貧工作,改善社會民生,為弱勢社群的福祉盡心盡力,並協助不同背景種族人士融入社會,讓他們有平等機會共享社會資源,各展所長。香港的公益團體亦長期致力於內地的扶貧工作,捐款修路、辦學建醫院,免費手術、關懷兒童、扶助老人等。香港有諸多的旅港同鄉總會,他們秉承「愛國、愛港、愛鄉」的光榮傳統,牢記「互相聯絡、增進鄉情、互助互濟、共謀福利」的宗旨,熱心公益事業。可以相信,中華兒女共同奮鬥,祖國必將早日「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