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采風 > 正文

【百家廊】一幅畫的時間

2017-08-07
■水墨荷花圖。網上圖片■水墨荷花圖。網上圖片

朵 拉

畫展期間,來看畫的好幾個人,提出同一個問題:「畫一幅畫要多長時間?」在那一瞬間,我愣愣地沒法回答。

從來不以為自己口齒伶俐到足夠被讚美伶牙俐齒,然而平常應對能力倒不錯。遇到這樣的問題,我的反應卻是張口結舌。很想仿效一個畫家朋友說的︰「25年。」他畫了25年以後,才首次賣出一幅作品。

很久以前,在一個畫展看展出的畫家表演,現場揮毫一幅花鳥:幾片荷葉,兩朵荷花,再加一隻翠鳥。畫好以後,掌聲雷動。接下去沒人討論畫家的作品有多好或有多壞。觀眾紛紛議論的是:「這麼快?不必半個小時,便畫好了?」「不過是毛筆撇來撇去,線條拉來拉去,太容易了吧?」「這裡一團墨,那裡點兩片紅,荷花就出來了,原來畫畫是這麼容易的事!」聲音不小,畫家聽到,卻只是微笑不語。反而是作為朋友的人在替他難過:為何主題被乖離了?觀眾注意的焦點,應該是圖畫內容或技法或筆墨線條或構圖等等,為什麼變成「這麼短的時間,這樣快成就一幅作品,而且看起來很容易」?

任何事情用看,都是容易的。一直等到自己親自動手才明白個中艱難。老人家常說,等到你當父母以後,才明白父母對孩子的苦心。人大多有機會當父母,但卻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當畫家。作為一個畫家的苦楚,只有畫家比較清楚。

假如你不曾聽過「廢紙三千,一事無成」或者是「鐵硯磨穿,僅得一張」,那讓我來說一下。以個人經驗,每天畫10個小時,一年用3650個小時來畫畫。前面10年,都是基礎,只能夠作為練筆之用,賣不了畫,這10年毫無收入。單是畫畫,日夜以筆蘸墨拉線條,成就的也不過是技法。純粹憑恃技法,要想成為畫家,最後不過是個畫匠。

尤其所謂的海外畫家,在技法的表現,不管怎麼埋頭努力,達至熟巧老練,亦比不上那些在學院裡系統性學習出來的畢業生。海外水墨畫愛好者,以半路出家者為多,我便是其中一個。最大的原因是沒有藝術學院可深造。生活在南洋的第二、第三代華人,用幸福有點過於誇張,用單純幼稚應該比較正確,什麼也不懂地度過青春年華,在無知的歲月裡,過着小確幸和小快樂的日子。

突然有一天,發現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時發現,在華人為少數的海外國家,倘若華人群體不加以重視,也許不在一時三刻,卻在時光流逝中逐漸流失以後,最後滅亡中華文化的,正是華人自己。恐懼叫人清醒,帶着保存和傳承的責任,到處招徠有同樣想法的朋友,曉以大義:「華人不學水墨畫,中華文化的精髓即將在我們手裡毀滅。」頓時形象偉大,頭上似乎有光圈在發亮。

學習過程中,了解到若要掌握技巧,最貼切和根本的方法就是投以毅力,苦心練習,不斷實踐,假以時日精湛功夫便自然到手。於是,培養每日練筆的習慣。這是一種儲蓄,日後一旦有需要,隨時可以拿得出來。耐心堅持把每一朵花畫了千百朵,每一根樹幹畫了千百根,每一隻鳥畫了千百隻,每一片竹葉撇了千百片。這些千百張的宣紙,一共花費多少錢?要是認真細數,怕要從此停筆不再繼續。住在沒有出產文房四寶的國家,每一張宣紙都是進口的,開始學習水墨畫的當年,到處搜索也找不到一張紙。格外期待有親戚朋友到中國內地探親或旅遊,托他們幫忙。等到自己有機會去中國內地的時候,遇到筆墨顏料和宣紙,如獲至寶,連價錢也忘記詢問,指着這種,那種,種種水墨畫用品,要要要都要都要都要。像一個貪婪婦人看見鑽石一樣緊張,開心和迫不及待地抱在懷裡不放。

旅遊有時去幾個地方,擔心下一站找不到,一相遇便趕緊購買,一地一地的換酒店,摟着文房四寶不斷搬遷。有一趟換酒店的次數過於頻密,搬到毛筆不見了,回到家才發現,懊惱不已,只好以佛家思想自我安慰,我與它沒緣分,只好分離。2016年11月到福建巡迴個展,走到莆田,莆田的朋友黃,今天已經是報社總編輯,笑着對我說:你成畫家我有功勞。當年他多次幫我買宣紙,幫我從莆田縣城扛到涵江,因為涵江朋友正好要到吉隆坡,朋友幫忙帶到馬來西亞首都,住在北部的我,為了心愛的宣紙,還得繼續想方設法讓宣紙北上檳城,才能到我手裡開始水墨畫創作。

畫去多少作廢的宣紙,才有今天這些幅掛上展廳?回想每一次的丟畫,只差眼淚沒掉下都盈在眼眶了,無限地依依不捨。

筆墨顏料宣紙都極為珍貴,別說是進口時加了稅,價錢比中國內地高了不止一倍,就說那尋找文房四寶的精神和時間,堪比金錢還昂貴呀!好的畫作,要自然活潑奔放優美,但是價昂的宣紙,讓人在繪畫時候披枷帶鎖般落筆,心有束縛,無法隨意,不能瀟灑,影響創作心態,作品因此拘謹古板的多,灑脫自然的少。不能否認確實有一派堅持畫得像便成家的畫畫的人。中國第一位被載入史冊的畫家叫曹不興,三國時代,東吳孫權給了曹不興一張雪白的絹,要他畫屏風,他畫好以後,不小心把一滴墨濺在絹上,靈機一動,隨手把墨點畫成一隻蒼蠅。屏風獻給孫權時,孫權看見絹布的屏風上那一籃楊梅,有隻蒼蠅,揮手想把牠彈走。這個誤會的結果是曹的畫藝大受讚賞︰「曹不興真是畫中的聖手呀!」

栩栩如生被稱絕,這樣的故事在藝術史上很多。古希臘的兩個畫家宙克西斯和巴拉修斯,比賽誰的畫可以得冠軍。宙克西斯揭開蒙在他圖畫上的那塊布的時候,全場歡呼叫好。因為畫中的葡萄,逼真得連空中飛過的鳥兒,都紛紛撲向畫面,朝葡萄啄食。還能夠有比這畫更好的嗎?得意洋洋的宙克西斯對巴拉修斯說:請你掀開你圖畫上的布簾吧!正當大家全神貫注充滿期待要看巴拉修斯的作品時,巴拉修斯向宙克西斯謙和地鞠躬說︰「這就是我的畫!」宙克西斯和觀眾仔細一看,原來巴拉修斯畫的是那塊蓋着的布。

自從發明了照相機以後,畫得再像也比不上攝影的像。卻也不能說選擇畫得像作為藝術創作的表現方式有錯。藝術沒有對錯,只有高低。水墨畫的筆觸線條不可缺,勤加練習積澱日久一定要,也一定有,然而作為畫家更大的煩惱是內容和構圖。所有優秀作品,都從用心生活,努力閱讀,深刻觀察和認真思考中來,繪畫也不例外。所以你說,畫幅畫得花多少時間?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