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藝粹 > 正文

參展為促進漢藏文化交流 丹增.謝朱的靈山梵音

2017-08-08
■丹增《夢境香巴拉-靈魂家園》。■丹增《夢境香巴拉-靈魂家園》。

在「現代」的展區中,有一幅引人注目、風格明顯迥異於其他作品的三段畫,將「天堂」、「人間」、「地獄」縱向並置。「天堂」一段莊嚴肅穆的佛像用唐卡畫成,中間「人間」一段青煙淼淼的神山、聖湖、寺廟以及最底層的「地獄」一段則用丹青水墨畫成。這一幅大氣磅礡、意境深邃的《夢境香巴拉-靈魂家園》原來是出自新西蘭的海外華人劉觖(丹增.謝朱)之手。在西藏出生的他,自創結合藏族畫唐卡、水墨畫,以及西畫的構圖,歌詠藏人對大自然的敬畏及藏人的純樸,讓靈山梵音在世界上的犄角旮旯迴盪。

「扎西德勒」,那是穿蚋簽痤滓鱈K衣的丹增在接受香港文匯報記者專訪時第一句跟記者說的話,在藏語中解作「如意吉祥」,原來是藏人常用的見面語。

生於西藏的丹增七歲時開始跟喇嘛學習唐卡,之後也學過素描、油畫,反而是在新西蘭生活後才接觸水墨畫。「因為釋迦牟尼的造像是以三十二相和八十種好的規定而塑造,所以唐卡在拜佛作用以外較少審美的個人表達,所以我尋找其他藝術媒介。而接觸西畫多了,認為它們畫出來的東西很貼近肉眼真實看到的東西,但精神深度方面卻沒有水墨畫優秀,所以就把水墨西畫兩者糅合,再加上唐卡,取各家之長。近年,我為了深化自己畫山水方面的造詣,還跟中國國家畫院的常務副院長盧禹舜習畫。」他如是說。

畫作抒發心靈之鄉

雖然在新西蘭生活,畫風又折衷唐卡及傳統水墨,丹增的創作靈感卻自始至終都來自自己的家鄉。「多年的藏族生活,使我分擔蚋簽琱H的喜怒哀樂,對藏族有深厚的情感。而可可西里無人區天地之間的廣闊無垠是大自然的恩典,給人一種厚重、神聖、高潔感,充滿了生命力,充滿了精神和信仰。」

夢境香巴拉,就是那一片世人躲避紅塵喧囂,洗淨雙眸,洗滌靈魂,任紛擾如浮雲輕飄的天堂淨土。丹增將自己信仰的虔誠及對大自然的膜拜,寄情於《夢境香巴拉-靈魂家園》一畫上。「現世的藏人,都有一種對於天堂的精神嚮往,無論是在聞法、唸經還是轉經輪的時候,但同樣地,造孽的話就會進入與死人、魔鬼同行的地下世界。這是藏人天、地、人合一的信條。」

結合唐卡及水墨兩種媒介

《夢境香巴拉-靈魂家園》整幅畫作以滿構圖方式表現,上半部分的「天堂」是以唐卡繪畫的佛像,用色精密堅實,畫面對稱工整,以唐卡常用的金箔及不會褪色的礦物質顏料如石青、松石、青金石、珊瑚等上色,多用積墨法;下半部「人間」及「地獄」部分則轉用水墨畫的意筆,以暈染為主,營造出空翠氤氳之感。「因為天堂是永琲滿A所以用色偏向濃厚,而人間是一個流動、五行不斷變化的地方,所以多一些留白的地方。」水墨畫部分他又主要師承北派山水的畫風,當中以宋代馬遠、清代八大山人之一的石濤對他的山水風格影響最深。「因為西藏的風光美景都是以峭峰絕壁為主,所以用北派的畫法才能呈現出青藏高原神秘、雄渾、巍巍壯闊的山水江河。總不能把西藏畫成小橋流水隱匿於茫茫大霧中的樣子吧!」

為了讓外國人更容易接受東方的藝術,他又刻意把寺廟加入了一點西畫中三維的效果。而藍色和鴨綠色則是畫作的主色調,源於西藏經幡的七種顏色。「藍色代表天空,而綠色則指水。」他解釋。在《夢境香巴拉系列》的其他作品中,他則用上另外五種顏色。

《夢境香巴拉-靈魂家園》最複雜的地方在於融和兩種截然不同的畫風,即唐卡和水墨。 最後,他選擇了以藏人對藏族神牛犛牛的圖騰崇拜連接起天堂與塵世。「圖騰以對偶的方式出現在天堂左右兩邊,也出現在連接天與地的交界。」

一個崇高的藝術夢

被問到在一條如此孤獨的創作之路如何堅持走下去時,丹增說:「因為沒有人和我一樣結合唐卡和水墨,而當代水墨的標準又難以定斷,所以這條路的確很艱難。而且畫一幅畫在時間、心血和金錢的投入都很大。那些畫唐卡的礦物質原料每幅畫要用大約100克,但1克就幾百塊了,幸好還是賣到不錯的價錢。 」從價位來說,丹增在藝術市場還是有一定的分量,但信仰堅定的他這樣看:「錢對於我不是太重要,只要足夠應付日常生活,讓我可以繼續從事藝術探索就知足了。」

作為海外華人,丹增表示他一直和當年的香港人一樣有一顆回歸中國的心,所以認為是次慶祝香港回歸祖國的畫展無論是對港人還是對自己都別具意義。另外,他認為香港是一個國際藝術的窗口,所以盼望藉此將自己的藝術語言促進漢藏文化交流、中西文化交流。但他內心深處最渴望的是希望世人不只是理解藏傳佛教,更重要的是理解藏人對生活、審美的追求。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