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回歸20周年,與香港特別行政區同年出生的「星之子」──今年20歲的李鍵邦,與同獲「星之子」稱號的拍檔黃深銘及香港首位「星之子」陳易希昨日到場與年輕人分享「摘星之路」。3人均於中學時代,以科技創新作品獲美國「英特爾國際科學與工程大獎賽」大獎,獲推薦以其名字為小行星冠名。陳易希寄語年輕人:「只要望清楚目標,努力去做,萬事都有可能。」
昨日下午3人以清談形式在「青年和平、科技、創新步行及論壇」分享「摘星之路」。香港首位「星之子」陳易希2004年以「智能保安機器人」獲得第五十五屆大獎賽二等獎,次年麻省理工學院林肯實驗室以他的名字命名小行星。
黃深銘、李鍵邦於2015年以作品「自潔門柄」參賽,獲大獎賽二等獎,成為本港第十及第十一名「星之子」。現時香港共有11名「星之子」,包括9男2女。
陳易希分享小時候考試成績並不理想,但中學時參加全港性科學比賽,從中找到自己的興趣點。他於2003年開始研究智能家居保安機械人,作品當年在香港科學比賽中獲獎。
隨後他代表香港參加全國比賽,將改進版機械人帶去蘭州參賽,中三時再有機會赴國際參賽,在美國學界「諾貝爾」級大獎賽中獲得二等獎。
他自言當時未想過會拿獎,自己英文不好,還擔心在介紹作品時不能完整表達,但他仍盡力去做,並成功拿到大獎。
「望清目標努力做,萬事有可能」
陳易希表示,拿獎後生活依然平靜,但更清楚未來目標。「只要望清楚目標,努力去做,萬事都有可能。」他現時已自組公司創業,由兩名員工開始,經過5年擴充至30人。
他自言以往參賽及科研經歷,對創業運營有幫助,希望年輕人多學、多嘗試,不怕失敗。
2015年「摘星」的黃深銘與陳易希在同一所中學讀書。黃深銘表示,自幼對科學有興趣,亦希望像陳易希一樣成功「摘星」。他中二時參加「良師輔導計劃」,後亦踏上比賽之路,雖歷經多次失敗但依然堅持不懈最終成功摘星。
黃深銘本身有讀寫障礙,但今年透過DSE成功考入大學。他亦慶幸自己沒放棄,堅持到最後。
黃深銘的拍檔,97年出生的「回歸寶寶」李鍵邦更在中學畢業後投身創業,計劃於下周註冊公司,希望透過研發,創造更多更實用的產品。他介紹獲獎作品「自潔門柄」,指靈感來源於在商場見到大家普遍不想觸碰商場洗手間門柄。兩人將門把手換成石英玻璃材質,在外塗上二氧化鈦塗層,透過拉門的動作令發電機發電,末端UV LED燈發光,激活塗層消毒殺菌99.8%,現時作品已獲發明專利,逾20間國際公司表示有意購買。
■香港文匯報記者 陳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