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陳文華)科技創新不只止步於實驗室或校園,生活中、商業中甚至人的思想中,科技、創新、創意亦無處不在。昨日在「青年和平、科技、創新步行及論壇」上,有自然療法醫師、VR遊戲開發者、生物系教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平項目總監等,向200多名本地青少年分享科技、創新創意為不同領域帶來的進步,感悟科技的魅力與力量。
今年70歲的翁月華出生於草藥世家,早前曾參與2008年汶川地震救援,「在無電、無藥物的情況下,踩單車入救援現場。」她感悟在大自然面前,任何先進技術都蒼白無力,同樣,她認為自然醫學亦像大自然一樣具巨大能量,大自然中有好多物質可以應用於醫學,並取得成效。
大自然中「取藥」 治療慢性疾病
翁月華在汶川地震救助工作中,曾在傷員已失去脈搏的情況下,大膽嘗試以38種花精療法配合伏氏生物能訊息醫學及量子芯片療法穩住傷員命脈,終能救回傷員。
後來,她自創自然醫學療法,從大自然動物、植物、礦物等天然資源中萃取、稀釋獲得小劑量天然藥物,應用於急性症狀與慢性疾病的預防與治療。
JetOne Motion創辦人余志峯數年前創辦VR遊戲體驗館,玩家戴上頭盔便能進入虛擬實境環境,透過聲效、晃動、氣味以及虛擬三維影像讓玩家獲得嶄新體驗。經過3年運營體驗館已吸引2萬人入場,以及200多間企業到場了解相關產品,亦有學校、社區邀請他入學校上堂,感受到不同領域對VR技術的興趣不斷提升。
未來VR技術滲透方方面面
余志峯介紹,虛擬現實技術1849年已存在,但於前年才有大型公司注資,經創意改進獲大眾喜歡。他認為在未來日常生活中,VR技術將滲透入方方面面,希望年輕人多了解多接觸,把握機遇。
從事化學測量約20年的政府化驗所高級化驗師馮偉康以「化學測量與生活質素」為題,分享化學測量在生活中的應用,包括預測天氣、商品儲備、食品營養等。浸會大學生物系教授翁建霖則分享幹細胞領域的新的醫學研究,介紹以個人化幹細胞療法治療神經退化疾病如柏金遜症及認知障礙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