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康民
在書展中買了一本《潮汕老厝》,憶起童年時的生活,也引起一陣陣的鄉愁。
其實我是一個十足的「香港仔」,童年時隨父母居於香港。母親早逝,才回家鄉住了幾年。後離家鄉外出升學,並隨抗日時期的流浪而成為一個「遊子」。往後長居香港,在此成家生兒育女,廣州話是第一語言,並且不帶鄉音。不知底細的說不知我是潮州人。在港居留像我這樣的潮州籍老人,說起廣州話,總帶潮州腔,而我沒有,有些同鄉覺得奇怪。也許我是有語言天分,或許是我的小家庭長年說的是廣州話,兒女子孫都不會說潮州話,因而潮州話成為我的第三語言。第一語言粵語,第二是普通話(即國語),然後才輪到潮州話。
翻開這本「老厝」,它的開頭寫道﹕散佈四海的潮州人,無論身在何方,財富多少,地位高低,在他們心中有一個字永遠是神聖的,這個字使他們百感交集,熱淚盈眶。這個字就是「厝」。潮汕的厝,是潮汕人的根,是四海潮人夢魂縈繞的精神家國和他們心靈深處的永恒的故鄉,是他們生命力量之源,是他們披荊斬棘、努力奮鬥的動力﹗
我小時候在家鄉聽說,因為潮州人當年曾為清廷平亂(大概是指太平天國)有功,因此潮汕的「厝」的屋頂,其檐邊可以雕刻成類如北京皇宮建築般的華麗,說這是全國其他各地所沒有的。當年澄海的陳慈黌家族一如福建陳嘉庚一樣,二十八歲隻身到達泰國設立「陳慈黌行」,並在汕頭、越南、新加坡等地遍設分支機構,生意愈做愈大,陳氏家族登上了「泰華八大財團之首」的寶座。
今天,陳慈黌故居中的木石雕刻,華美精緻,與故宮比較,不遑多讓。而澄海蓮花峰下依山傍水、前低後高的「七壁連」民居,揭西棉湖鎮慈濟古宮至今仍在使用的戲台,都是難得一見的古蹟。我在家鄉的老「厝」住過幾年,老厝在記憶中也是畢生難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