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藝粹 > 正文

技巧掌握好 感情未深刻--台中作曲交流盛會追記

2017-09-09
■台交青年音樂創作競賽,范楷西指揮決賽音樂會的現場。台交提供■台交青年音樂創作競賽,范楷西指揮決賽音樂會的現場。台交提供

匆匆飛到台中四個晚上,出席由台灣交響樂團主辦的「音樂創作與發展座談會」。台交創立於1945年,為台灣歷史最悠久的交響樂團,自2008年起舉辦「青年音樂創作競賽」以鼓勵原創,2009年開始更在創作競賽期間舉辦音樂專題座談會,邀請樂界前輩與新秀共聚一堂,分享創作心得,為下一代作曲家提供有增值機會的活動。

今年除了筆者,還邀來台灣的游昌發、林進祐、林京美、謝宗仁,旅奧作曲家施捷,美國的黃思瑜、蔡凌惠,德國的沈雕龍等多位作曲家及專家學者共同與會交流。此外,也邀請了決賽音樂會的指揮范楷西及台交多位團員共同面對面進行音樂交流,將寶貴的經驗分享給所有參與的學員。

座談會的專題講座有十二個,由8月17日至20日,首天施捷主講「藝術中的生命,生命中的藝術」,謝宗仁主講「《楓之絮語》給木管五重奏中的對稱性結構」,游昌發主講「布魯克納交響樂」,蔡凌惠主講「為傳統器樂創作之實踐」,筆者則以「全球化網絡化,音樂發展前瞻」為題,以多個近期的作品作為實例,提出個人對音樂創作發展趨勢的看法。

第二天有林進祐主講「淺談《武滿徹》作品的和聲」,黃思瑜主講「談交響台灣委託創作《結》」,林京美主講「跨樂藩籬﹕我的創作歷程」、沈雕龍主講「現代音樂的『可聽見性』」。第三天施捷主講「理想-學習-實踐」,筆者主講「中西樂隊結合開拓新空間初探」,同樣以近期中西樂團結合的一些實例,提出兩者結合成為混合樂團發展新的音樂空間的可能性,及會碰到的困難。晚上舉行座談會「指揮vs.作曲家」,2017青年音樂創作競賽決賽評審與指揮范楷西、台交團員、作曲家對談。第四天最後一講由游昌發主講「傳統與現代音樂之交融-《蛇郎君組曲》」後舉行綜合座談會,劉玄詠團長主持,所有與會專家學者與出席學員對話。

整個座談會活動都安排在樂團行政大樓研習中心舉行。至於「青年音樂創作競賽」的決賽音樂會則安排在樂團大約五百個座位的演奏廳舉行。該項創作競賽鼓勵16-45歲的作曲家以管弦樂團作品參與競技,今年投件多達二十八部,是過去各年的兩倍多,經評審委員審慎遴選出五位作曲家的作品進入決賽。入選作曲家各有不同學習背景與創作理念,最後並由觀眾投票選出最具人氣之「觀眾票選獎」,樂團樂手亦票選出最受樂手歡迎的作品。

上半場三首作品,高愷怡《潮》、王之筠《願末之遠》、呂佾庭《玫瑰追憶》;下半場陳立立《落葉之後》,和翁鈺庭《Skeeb 幾何鑽》。五位作曲家的年齡由廿二歲至三十三歲,五首作品都有鮮明的標題,但音樂會後卻有評委以很簡單的評語回應了這幾首作品,那就是「五首作品仿如是一個作曲家所寫的五個樂章」,言下之意,各首樂曲風格接近。確實,這幾首作品的風格都可以說是「非傳統」、「非民族」性的「國際性」風格音樂,很少旋律線,多強調節奏、色塊的變化,亦懂得掌握力度上的強弱對比,但多在樂曲開始,營造出鮮明對比性的音響後動力感便消減下來,同時,很多時候,和聲亦寫得太滿。可以說,各人在作曲技巧上都有很好的掌握,能創作出「很不傳統」的音樂風格,欠缺的則是深刻動人的感情,也就是不夠「血肉」。

其實,不同樂曲中都有切合標題的音樂形象,陳立立的《落葉之後》便有「落葉」與「蝶飛」的意境,但仍較浮面,少了點讓人感動的情感,這其實亦正是五首作品共通的弱點所在;儘管不少現代音樂的冷澀感已大大減少,但動人的情感深刻的張力亦闕如。

最後唯一能進入決賽的男性翁鈺庭能贏得冠軍,而且成為九屆競賽首位囊括評審最高分及觀眾投票最高得主的第一人。相信亦在於他的《Skeeb 幾何鑽》,雖然亦無旋律感,強調音響性,但仍能聽得到相對較多的情感在內。

亞軍則由陳立立的《葉落之後》獲得,季軍是高愷怡的《潮》,佳作獎為王之筠的《願末之遠》,以上獎項各可分別獲授權金新台幣20萬、10萬、5萬及3萬元;《願末之遠》同時獲得「團員票選獎」暨授權金新台幣3萬元。

這次競賽雖然有五首樂曲進入決賽,但獲得評分的卻只有四首,原因是其中一首決賽作品,呂佾庭的《玫瑰追憶》演奏時間僅約八分鐘,與比賽規定的十至十五分鐘有較大的差距,也就被作為「違法」處理了,這種「低級錯誤」本不應該出現,卻又正是學習成長過程中往往都會交的「學費」。

文:周凡夫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