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港聞 > 正文

勇迎創科巨浪 港可闢新天地

2017-09-25
■董建華、萬鋼、林鄭月娥參觀手語翻譯手套項目展覽,學生們即席示範。■董建華、萬鋼、林鄭月娥參觀手語翻譯手套項目展覽,學生們即席示範。

董建華:多項有利條件育人才 讚林鄭速出8策推動科技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文森)團結香港基金主辦的「創科博覽」昨日開幕,全國政協副主席、團結香港基金主席董建華致辭表示,巨大的創科浪潮正在衝擊全世界,香港擁有「一國兩制」的獨特機遇,背靠龐大內地市場,及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的規劃和建設,加上有自由的經濟體系、完善的法治制度、多間世界知名的高等學府和研究機構,培養和吸引了許多科技人才,有足夠條件急起直追,開闢創新科技的新天地。他並讚揚行政長官林鄭月娥上任短短3個月,已對如何培育和推動科技提出8方面的政策計劃,令人鼓舞。

董建華表示,創科浪潮之下,人類不論在日常起居飲食,溝通交流,還是商業模式、產業結構,將面臨前所未有的變化。今天青少年最追捧的職業,再過10年很可能被科技取代或者被淘汰,「因此今日每個年輕人都必須努力裝備自己,緊跟時代步伐,靈活應變,只有這樣,才能應對未來的挑戰。」

內地3年後形成5「新柱」

董建華指,國家正在全方位發展科技,推動創新。根據國務院的有關規劃,到2020年,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將佔內地生產總值比重的15%。那時,新一代資訊技術、高端製造、生物、綠色低碳、數字創意等將形成五個新的支柱產業,整體創新能力和產業發展水平將達到世界先進水平,邁進科技強國。

董建華並向中央政府,特別是國家科技部、中科院、港澳辦、中聯辦一直以來為香港創科發展所付出大量心血和努力,表示衷心感謝。他指特別感謝國家科技部,他們不僅特意成立了「內地與香港科技合作委員會」,並在香港六家高等院校,建設了16個國家重點實驗室的香港夥伴實驗室,成為促進香港與內地科技合作的重要基地。此外,國家還非常重視對香港科研人員的培養,目前已經有近500位香港人正在參與國家重點科研項目。

冀粵港加強創科合作共贏

他並向全國政協副主席、國家科學技術部部長萬鋼致謝,指對方對香港年輕人關懷備至。從去年開始,團結香港基金與科技部火炬中心合作,定期安排香港投身初創的青年和大專生參觀、訪問內地高新科技城市,與相關的官員和企業代表進行交流,加深他們對國家和相關領域的認識,為日後到內地發展鋪路。

他提到昨日席上有多位省市領導親臨為香港打氣,指廣東省和深圳市不但與香港山水相連、一脈同宗,在經濟發展和創科的道路上,長期以來都有着緊密的互動與合作。

他說近年來, 廣東省與深圳市的創科發展都走在香港的前面,創新能力不斷提升。現時廣東專利授權的總量,及高新科技產品的產值,都已位居全國之冠。而深圳近年來在創科領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更是有目共睹,深圳現在擁有3萬家科技型企業,其中不少是國際知名的跨國公司。

董建華續指,要加大、加快發展創科,特區政府的倡導與支持是非常重要。他很高興地見到,兩年前成立的創新及科技局,正在不斷凝聚社會各界的力量,積極推動科技創新。

盼青年一生抱有「三創」

他相信只要政府能夠加快腳步,如為業界匯聚人才提供更多的政策方便;為創新企業提供更吸引的稅務安排,鼓勵企業更主動、更積極投資科研項目,推動創新發展;與此同時,為各所大學提供更多的指引支持,推動科技研究產業化,釋放他們巨大的潛在能量,相信成就創科的目標會更早達成,成績會更加理想。

他希望今次博覽會能讓香港人領略到中國古代燦爛輝煌的發明,亦能感受到國家科技高速發展的機遇。

他說:「不求年輕一代個個都成為科學家、工程師、技術專才,但是我們都熱切期盼香港新生代擁有科技數學的基本常識,並且一生抱有創意思維,創新精神,創造能力。」

他又表示,也許有人會說「知易行難」,但既然認識到創科的重要,堅信勇敢的香港人會不懼艱辛,努力前行。

「創科博覽2017」名譽顧問楊振寧,中國僑聯主席萬立駿,國務院港澳辦副主任黃柳權,香港中聯辦副主任譚鐵牛,外交部駐港特派員謝鋒,深圳市委書記王偉中,特區政府創新及科技局局長楊偉雄、教育局局長楊潤雄等出席開幕典禮。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