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港聞 > 正文

校長看問題:缺產業+太功利

2017-09-25
■徐立之■徐立之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顏晉傑)創新科技近年成為世界各地推動經濟增長的新動力,但本港的科技發展卻未如鄰近地區理想。港科院院長徐立之昨日在創科博覽論壇上指出,背後原因與香港缺乏生產業不無關係,而科技大學校長陳繁昌及浸會大學校長錢大康就指出,大學不一定要讀「神科」才有前途,社會應改變「功利」思維,要讓學生敢於接受挑戰,期望日後會有更多學生選修數理及科學等學系。

在公開試中取得好成績的學生大都會選擇入讀大學的醫學院或法律學院,錢大康認為尖子的選擇反映香港學生缺乏冒險精神,亦引致本港的科技發展落後於新加坡及深圳等區內主要對手。他認為本港的教育制度需要作出改革,建議從小學開始培養學生的創科思維,讓他們敢於接受挑戰。

陳繁昌指出,港人長期以來都認為成為醫生、律師等專業人士就可以有高收入、有良好的社會地位,他認為這固有思想為「尖子」添加社會壓力,影響了他們入大學時的選科。他指出港人對數理學系的出路欠認識,稱騰訊主席馬化騰曾經指出,跨國銀行高盛是他們聘用人才時的最大競爭對手,反映理科學生的出路很廣,而「發達」亦不是只有一個方法。

中學自由選科易缺科學知識

本港的教育制度亦是限制香港發掘科研人才的因素之一,陳繁昌表示認同徐立之早前曾指出新高中學制可能影響學生數理水平的言論,稱學生為入大學必定會選擇考試制度內最容易的入學方式,但現時讓學生自由組合修讀學科的做法卻令部分學生缺乏基礎數理知識,因而影響了他們學習科學知識。

陳繁昌希望社會可以改變「功利」思維,指出天文學其實是最容易入門的科學,在暗的地方只要抬頭望向天就能接觸,他希望家長和老師都可以協助培養下一代對科學的興趣。

他並提出大學不是職業訓練所,一個學科不應該因為修讀人數少就被取消。他指出大學是文明傳承的地方,需要就不同的知識持續培訓人才。

另外,徐立之認為本港的創科發展除受教育制度影響外,亦與本港欠缺生產業有關,令本港的科研概念及成果未能轉化成實際應用,認為本港要加強中、下游合作,科研雖然沒有即時價值,但背後有很大經濟效益。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