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藝粹 > 正文

「港樂」開季炫技之夜

2017-10-07
■王羽佳在梵志登指揮下與香港管弦樂團演奏柴可夫斯基的協奏曲。攝影:Cheung Wai Lok   港樂提供■王羽佳在梵志登指揮下與香港管弦樂團演奏柴可夫斯基的協奏曲。攝影:Cheung Wai Lok 港樂提供

香港管弦樂團開季節目,可說是炫技之夜。樂團請來王羽佳,辦了一個「王羽佳開幕周」,掀起一陣王羽佳熱潮,王羽佳和樂團在前後九天內演出兩套四場節目,另加一場與樂團成員攜手的室樂重奏音樂會,可見王羽佳之號召力確是驚人。

9月1日的樂季首場演出,是熱潮的開始,當晚堪稱是座無虛席,舞台上則是展示高超音樂技藝的場域,上半場的主角自是王羽佳,下半場便由香港管弦樂團做回主場的角色,好一個「炫技之夜」。

王羽佳獨特的「柴協」

當晚座位安排在樓座中間略偏左,上半場可說全場得睹王羽佳雙手十指在鍵盤上的觸鍵情況,和她過往並無太大差異,甚至出場、退場時向觀眾「大」彎腰鞠躬,姿勢十足的獨特台風亦無改變。至於演奏的力度與速度變化,如用揮灑自如來形容並不足夠,她獨特之處是即使是強奏和弦,奏來仍似不用刻意發力;快速的樂段,同樣是乾淨利落。當晚她的柴可夫斯基鋼琴協奏曲,採用了偏快速度,幸好梵志登棒下的港樂「緊跟追隨」,亦無「趕」的問題。不過,對王羽佳的演奏,挑剔者亦很易有話說,一是火爆熱度未到「發燒」級,色彩變化未到「燦爛」級,但這絲毫無損她在「柴協」演奏上的評價。一如她的演出服如何設計,也和她的音樂無關一樣。當晚她以一襲有點湖水藍的大低胸、大露背的「前後大露」式拖地衫裙,替代了她慣常的超短裙出場。這可說是富有品味且得體的性感演出服,會否引發話題便難說,後來才知近舞台的觀眾對此「前後大露」式的演出服所用的肉色薄紗革履有意見,因看得太「真切」會誤以為是玉背出現了縐紋。

當晚王羽佳加奏了兩首樂曲,先奏鋼琴大師霍洛維茲(Vladimir Horowitz)以比才歌劇《卡門》第二幕《吉卜賽之歌》(The Gypsy Song)所寫的主題變奏曲(White House版),奏來速度飛快,但自如而無半點趕急感覺,雖然是一首炫技性樂曲,但奏來並無半點誇張,難得!退場後重返再奏李斯特改編自舒伯特同名藝術歌曲的《紡車旁的格麗達》(Gretchen am Spinnrade),舒緩深情的短曲,正好和前曲構成鮮明對照,不經意中展現了「快可以,慢亦得」的熟練技巧。(第二晚加奏的是普羅哥菲夫的第七鋼琴奏鳴曲飛快的第三樂章。)

《春之祭》的首次體驗

意想不到在樓座下半場聽史特拉汶斯基的《春之祭》同樣有優勢。這首百多年前據說首演引發劇場內騷動的現代作品,至今仍是大型樂團的試金石,一般三管、四管編制的樂團都要邀請「援兵」增援才能演奏。但少演出並非僅與經費有關,更在於曲中所運用的節奏極為複雜多變,單是第二部分《當選少女的讚美》,便幾乎每一小節的拍號都在改變,多達五十八次!第一部分引子之後的《春天的預兆》拍子記譜規整,但重音位置卻不斷變化,此外,配器之複雜亦是讓指揮與樂師都陷於無比緊張的情緒中,這些獨特的處理,目的都在於求取出人意表的奇特效果。

可以說,演奏《春之祭》的樂團,便多少有「炫技」、「晒冷」的意味。就首晚之演出表現來說,梵志登與「港樂」亦確是做到了這種效果,筆者在樓座更能清晰無比地目睹整個樂隊不同樂器聲部有條不紊地,此起彼伏般相互緊密對接,或前後疊置地演奏,這確是過往未曾得見的演奏景觀,甚至亦是未曾得聽的演奏效果!也就是說,整齊有序、節奏精準、層次色彩分明,確是卓越技巧的難得呈現!「港樂」在這首試金石作品中,真的是奏出了一流技術水平的身價!這可真是聽《春之祭》的首次體驗。

然而,這種獨特的感覺,卻帶來一點疑惑,《春之祭》若是奏得如此整齊有序,原始部落祭祀的狂野粗暴效果便大打了折扣,刺激性與滿足感亦少了。這種精準是好還是不好?這又是一個「To be or not to be」的典型實例,這確是一個不好回答的問題呢! 文:周凡夫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