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要聞 > 正文

手術室電子化 準備時間慳半

2017-10-09
■北區醫院手術室部門運作經理趙克輝。香港文匯報記者陳文華  攝■北區醫院手術室部門運作經理趙克輝。香港文匯報記者陳文華 攝

經理臨退休憶40載變遷 開刀更快更安全傷口更小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陳文華)1978年入行,由護士學生做起,參與手術室工作近40年的北區醫院手術室部門運作經理趙克輝,將於明年退休。他早前憶述近40年來手術室「電子化」進程,尤其引入手術器械電子追蹤系統後,縮短一半的手術準備時間。趙克輝說,相較以往,現時的手術速度更快、傷口更小,安全性更高。他指,40年來手術室角色沒變,始終是病人最信任的地方,病人在手術過程中將自己完全交付予醫療團隊照顧,由醫療團隊確保病人在麻醉後保持正常體溫、不受傷及手術過程順暢。

今年59歲的趙克輝1978年入行,由護士學生做起,1982年畢業後先後在瑪嘉烈醫院、醫管局總部任職,至1998年加入北區醫院任職手術室部門經理至今。

父倡入行當護士 42學員僅4男

趙克輝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憶述,中學畢業時未曾想過做護士,在做暑期工時,經父親建議入行做護士。初入行時男護士較少,42個同學中只有4名男護士。男護士有自己的專長,男性對科技、機械上更加有觸覺。

他指出,負責手術室的護士,需要在術前及術後兩次核對手術儀器及紗布數量,以往護士需花費大量時間核對,現時手術儀器全部安裝電子追蹤系統,縮減護士50%的手術準備時間。

新界東醫院聯網及威爾斯親王醫院更首先使用固定格數的透明膠盒,方便護士清點紗布,防止遺漏。醫院機器及手術儀器均有自己的「身份證」,方便電腦存檔,取用時更便捷。

他表示,手術室是團隊工作,要靠醫生、麻醉師、護士通力合作,團隊合作很重要。北區醫院現有10間手術室,有500種至600種手術儀器,每年進行約6,000次至7,000次手術。

威爾斯親王醫每年進行1.2萬次手術,伊利沙伯醫院及屯門醫院則每年進行1.6萬次手術。

趙克輝分享,近40年間有很多有趣回憶,如病人在進入手術室後提出的古靈精怪的問題,包括「會不會好痛?」「幾時可以醒?」「提前準備檸檬來聞是否能讓我早些醒來?」「可唔可以去洗手間?」 等。亦有令人感動的故事,即器官移植者的「無私奉獻」。

他憶述,有些病人甚至會將所有的身體器官,包括心、肺、肝、骨及皮膚等全數捐出。「我們常常會見到不同專科的醫生在不同的日期前來取走病人的不同器官,覺得病人好無私,可以遺愛人間。」

尊重離世者 取器官先「打招呼」

對待已經死亡的器官捐贈者,醫護人員亦會以同等的尊重進行手術。在取器官前,醫護人員會事先同遺體「打招呼」,例如說:「不好意思,我們會用一下你的腳。」並在手術過程中,始終注意保護死者隱私部位,手術後清理乾瘀血,並為遺體換上乾淨衣衫等,最後手術結束亦會將遺體四肢合攏,避免受傷。

趙克輝續指,手術室團隊更不時收到來自康復者的感謝信或心意卡,窩心語言及親手製作的小禮物,常常讓醫護人員感動。

採訪期間,記者一睹北區醫院手術室外的「感謝坊」區域,已貼滿來自病人的感謝卡及感謝信。

其中一則寫道:「醫護人員的光輝,照亮了病者的生命,多謝救命大恩。」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