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采風 > 正文

【鵬情萬里】久病無孝子 人間有溫情

2017-10-18

趙鵬飛

久病床前無孝子,這句話聽起來像是在為自我尋求良心開脫,但真相往往更令人不忍直視。

上周,葵盛東h發生男子弒母後跳樓跌成重傷,其母臥病在床多年。今年6月,耀東h一位年過80的老翁,無力照顧76歲的中風妻子,用竹枝將其勒死後,向警方自首。今年2月,58歲的一位的士司機,在照顧56歲的腦退化妻子時,身心俱疲瀕臨崩潰之際,在慈雲山寓所,將妻子勒斃後,跳樓自殺身亡。

中國人的傳統觀念,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內平外成。少年夫妻攜手人生,暮年之後相濡以沫。父母含辛茹苦撫養子女,子女成年後為父母頤養天年。天經地義的道德傳承,約束茪@個人、一個家庭的基本操行。

我平生最恨的一句話,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將這句話放置在久病床前,結果恰恰相反。長期照料病榻上的親人,用道德的詞彙來描述,孝順是最簡單級別最高的表達,可落在朝夕相處歲月漫長、尋醫求藥的端屎端尿裡,就顯得異常的煩悶沉重。從心理和生理承受能力的角度出發,長期臥病在床的人,身體承受痛楚,精神也大都異常敏感,焦慮和動輒發作壞脾氣,在所難免。伺候在側的親人,付出繁重體力的同時,長期自我生活作息的被迫改變,耐心和包容力,也一天一天接受蚗H時可能抵達極限的挑戰。兩者猶如兩個火藥桶,在時間的催化下,無限接近,直至產生摩擦的火花將其中一方引爆。道德約束就像柔然的海綿,夾在兩大火藥桶之間,極力的調和,竭力的安撫。尤其是在病床前晝夜忙碌的一方,需要一遍一遍給海綿蘸飽水,力求能熄滅所有焦躁,落得一個心安理得。

自古道德文章好寫,道德模範難做。大部分人並不能如聖人一般,將道德規範一絲不苟的付諸於實踐。磕磕碰碰的生活裡,有溫熱的三餐,有難看的臉色,有輕聲細語的叮囑撫慰,也有推諉指責,有頤指氣使,有背過身後潸然的淚水。稱不上是孝順,血脈相同的溫情仍存,照顧者和被照顧者相互妥協,才是生活的常態。日消月磨,責任消散,此後人生裡遺憾和悔恨的程度,也因當初付出多少而各有不同。人心都是肉長的,誰不願孝順父母,誰不願夫妻鶼鰈情深?

倫常慘劇經新聞曝光之後,當下的人初聞之後咋舌震顫。過一兩日,各人又埋頭在各自的艱辛裡,一切彷彿沒有發生過的樣子。這並非完全是世風冷漠。人生實苦,愛莫能助是常態。如何才能讓這樣的人間悲劇減少,才是當下個人和社會必須都要直面的迫切現實,因為無論是香港,還是整個中國,老齡化和少子化時代的急速到來,已經沒有可以假裝鴕鳥的時間了。

以我的淺見,從政府層面,在分配資源興建養老機構的時候,能否將其視作一個新興產業,用稅收和真金白銀,鼓勵扶持更多有志於創業的人,開辦分門別類的專業托老所。政府具體要做的,便是在職業學校裡開設更多更專業的護理培訓。這樣的培訓學校,最好免費,招收的學生,除了有志於護理的年輕人,還可以專門針對剛剛退休的人。60歲或者65歲退休,對於當下人的身體狀況來說,實在是人力資源的浪費。退休之後讓願意繼續工作的人,投入新的職業,不僅可以繼續享受勞動者的尊嚴,也不會因此而跟社會脫節。從社會層面,可否以住宅社區為中心,建立互助的老人照顧銀行,讓退休了身體仍健康的人,幫手社區裡有需要照顧臥床病人的家庭。每一次的照顧和付出,都以量化的方式記錄在這個銀行裡。讓每個付出的退休人士都相信,力所能及的照顧了別的老人,到了自己不能自理的階段,都能得到一樣悉心的照料。這種互助模式探索成型之後,以此類推便有可能形成良性循環。

讓從家庭層面,任何一個家庭成員,都不應以自己工作忙為藉口,把照顧病人的重任推到一個人的肩上。眾人拾柴火焰高,眾人划槳開大船。輪流照顧,相互體諒、分擔,家人之間的感情會增進,家的味道也會更濃。雖說,久病無孝子,世上無完人,可我相信,人終究都是溫情的。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