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副刊 > 正文

湘洞口古宗祠群:散落鄉土的文化古蹟

2017-11-09
■建在洞口伏龍洲上的蕭氏宗祠(蘭陵會館)■建在洞口伏龍洲上的蕭氏宗祠(蘭陵會館)

湖南洞口縣,是一個山青水秀,並不為外界熟知的地方,在這裡,有眾多風格各異的宗祠,像一顆顆珍珠散落田園。據記載,在全盛時期,洞口縣境內有宗祠300餘座,歷經歲月滄桑,目前尚有100餘座宗祠倖存下來,其中11座被列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洞口因此享有「天下宗祠」的美譽。古老的宗祠,傳承下來的不僅是古老的歷史和文化,更留住了在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的人們綿延千年的鄉愁。■文/攝:香港文匯報記者 姚進

洞口縣,據傳是上古時期堯王建都之地,滄海桑田,歷史遺蹟依舊在此隨處可見。洞口境內保存着的古宗祠建築群,不僅結構完整,美輪美奐,而且大多分佈在縣城周邊,形成古宗祠群落。據了解,全盛時期洞口境內有大小宗祠300餘座,現保存下來的古宗祠仍有100餘座,其中被列入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就有曾八支祠、蕭氏宗祠(蘭陵會館)、曲塘楊氏宗祠、金塘楊氏宗祠、王氏宗祠、廖氏宗祠等11座。

每一座宗祠,都是一部濃縮的家族史。每一座宗祠,都是一個了解民俗文化的重要窗口,是反映中國鄉土社會的「活化石」。

建築彰顯文化特色

在洞口,記者分別走訪了曾八支祠、蕭氏宗祠、曲塘楊氏宗祠、王氏宗祠等幾處古宗祠,發現洞口宗祠多依山傍水而建,講究風水,中國自古有風水之說,對於宗祠這種家族的重要建築,風水自然是重要的考量。洞口宗祠選址均依山傍水而建,最讓人歎為觀止的應數蕭氏宗祠,它建在穿城而過的平溪江中的伏龍洲上,洲上古木參天,楊柳垂岸,祠堂華彩的身影倒映流水,相映生輝。

據考證,洞口所有的宗祠均建於明正德元年(1506年)至清宣統二年(1910年)。雖然建築的時代有變,但其建築風格基本穩定,總體佈局採用的是對稱方式--以大門為中軸線左右對稱,朝縱深發展,多則五進,少則三進,依次設立大門、戲台、正殿、後殿,兩側建有廂房、鐘鼓樓及其它附屬設施。這種佈局既功能齊備、方便實用,亦有鮮明的明清時代質感,又凸顯出濃郁的洞口地域特色。

裝飾藝術匠心獨運

洞口宗祠的裝飾藝術,最大特色是大量採用石刻、木雕、泥塑、彩繪等各種形式,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江潭王氏宗祠的木雕裝飾既有雕樑畫棟的大氣磅礡之作,也有玲瓏剔透的微雕小品,尤以祖先堂內神主牌位門樓的「雙龍搶寶」、「百鳥朝鳳」、「八仙過海」、「獅象麒麟」等木雕造像為最佳,是湖南民間木雕藝術中不可多得的頂級精品。

金塘楊氏宗祠在三座並聯磚石牌樓上飾以50幅「葵花向陽」、「山間翠竹」、「喜鵲銜梅」等石刻浮雕,在祠內94個柱礎上飾以造型各異的獅猴、龍鳳、麒麟、花鳥蟲魚等石刻浮雕,這些浮雕各具情狀,又相互呼應、渾然一體,場面洋洋大觀,堪稱明清石雕藝術博物館。

文物遺存記錄歷史

在洞口宗祠群中,保留有大量的匾額和楹聯,其中不乏名人之作、神來之筆,江潭王氏宗祠是王氏族人祭祀其明代先祖王以權所建,朱元璋第十八子岷王朱楩遷徙至此地後,親臨該祠題贈了「湖南第一望」匾額和「遠軸參差摩詰畫,清流映帶右軍書」對聯,匾額至今仍懸掛於祠內。而曾八支祠裡,也懸掛着晚清名臣曾國藩及其子曾紀澤、其孫曾廣鈞題寫的匾額和楹聯。

記者在走訪中發現,洞口宗祠群還以實物的形式記錄了中國近現代革命的輝煌歷史。曾八支祠曾在抗戰期間作為黃埔軍校的臨時校址,一大批熱血青年在此學習軍事知識,由此走上抗日殺敵的戰場。在祠堂的牆壁上,「忠孝仁愛,信義和平」的標語還依稀可辨。紅軍長征期間,紅二軍團主力途經洞口,司令部和主力宿營地就設在伏龍洲蕭氏宗祠,如今,宗祠西牆上還留下「開展抗日反蔣的群眾運動,紅軍為勞苦大眾求解放」等紅色標語。

聚四方宗親 傳播家文化

到蕭氏宗祠要坐渡船,在河邊伏龍洲碼頭高聲一呼,對面便有機船開過來接人。蕭氏宗祠始建於1436年,距今已有580多年歷史。蕭氏宗祠管委會主任蕭調夏介紹,洞口蕭氏源於山東蘭陵蕭氏,所以洞口蕭氏族人在宗祠內建了一個「蘭陵會館」,專供往來於湘黔古道的蕭姓商人歇腳和求助。「事實上,非蕭姓客商只要找上門來,洞口蕭氏族人都會把他們當作兄弟姐妹看,照樣為他們排憂解難,以至後來『蘭陵會館』漸漸成了蕭氏宗祠的別稱。」蕭調夏說。

洞口蕭氏族人以漢代名相蕭何為先祖,蕭氏歷代人才輩出,將相不斷,其中僅帝王就出了11名,這是蕭氏族人比一般人更有宗族自豪感的原因。近幾年來,洞口蕭氏宗祠管委會先後派出代表前往福建晉江、廣東汕頭、台灣以及泰國、新加坡等地參加「蕭氏宗親懇親大會」。而洞口蕭氏宗祠每年也會舉辦一次隆重的祭祖大典,每到這個時候,海內外的蕭氏族人都會派代表來參加。「500多年來,很多習俗都已改變,但祭祖的習俗卻從未間斷。」蕭調夏表示。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