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書練
從習近平主席提倡建立「文化自信」,我聯想到李克強總理在去年三月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的「工匠精神」。畢竟,自信心的建立跟生活品質關係密切。
中國經濟經過逾三十年的改革開放和高速發展,如今已發展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量」是上去了,現在也應該在「質」方面着手。「中國製造」不再是新鮮的名詞,甚至有被東南亞諸國取代之虞。當前要務是如何令製造業升級,打造品質上乘兼具東方特色的國際級名牌。
李克強在該報告中說,鼓勵企業開展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產,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這一名詞也迅速流行起來,成為製造業潮語。
提到「工匠精神」,令我不得不提及法國設計大師們對其「高級訂製時裝」(Haute Couture)的執着和不斷為之注入新元素的動力,令這個早在半世紀前已被多位大師,如聖羅蘭等預言「即將死去」的時尚分類,不但起死回生,而且創意無窮。
當大量生產的成衣時裝(Ready-to Wear)在上世紀六十年代配合美國經濟的崛起及其全球化策略而橫掃歐陸市場時,法國傳統高級時裝屋為了迎合市場而不得不推出成衣系列,卻仍然保留其手工訂製和獨一無二的特色,堅持製作專門針對特定客戶、以品質和獨家取勝的「高級時裝」及其一年兩度的「高級時裝秀」。
這些屬於小眾市場的「立體時裝」(被形容為流動的雕塑品),從經濟和成本角度看,當然不划算──為了一場「偉大的藝術」,領航的設計師絞盡腦汁,龐大的工藝師團隊精益求精,耗費大量心血。然而,這是法國傳統,也是其時裝精神。
中國不是沒有自己的工藝家和具備「工匠精神」的人,我幾年前到過的深圳灣歡樂海岸的皆一堂百工藝術館就是「工匠精神」的體現。館內就收集和展示各種「可用、可賞和可傳」的手工藝精品和生活珍品,打造出兼具傳統雅文化和現代時尚感的中式美學空間。
其實,「工匠精神」針對的不應該僅僅是工業產品的製造,也代表一種認真、細緻的生活態度。當這種精神深入人心後,給社會帶來也不僅是產品品質或生活品質的提高,也會在不知不覺間提升人的品質──既然人們追求優質生活,使用者本身──人的行為舉止也會變成精緻、優雅了。這樣,文化自信也就油然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