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采風 > 正文

【演藝蝶影】《小井胡同》背後的情誼

2017-12-08

小 蝶

一九八五年,鍾景輝(King Sir)獲邀參加在北京舉行的中國戲劇家協會第四次會員代表大會,接觸到當時被譽為中國現代最佳劇作之一,又被稱為國寶的《小井胡同》。他回港後,在同年的十二月即把它搬上香港舞台。

《小井胡同》是已故國內劇作家李龍雲的作品,向被視為是《茶館》的延續。《茶館》通過北京一間茶館的兩代人的故事,講述一八九八年至抗日戰爭勝利後的民生百態;《小井胡同》則展現四九年至八零年一條北京小胡同中的一群平凡小人物在政局變化中的生活。根據場刊故事簡介所言︰「歷經巨變,嘗盡人生百態,唯獨其情其善,始終不變。」便是此劇的題旨。

二零一四年,King Sir出任理大駐校藝術家一職,為大學執導《茶館》。這次是慶祝理大成立八十周年,King Sir便挑選劇情跨越中國八十年變遷的《小井胡同》作為香港理工大學劇團的創團劇。King Sir考慮製作此兩劇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劇本需要大量角色,這正好讓大學內有志向戲劇發展的學生實踐,為缺乏演戲經驗的學生提供踏台板的機會。

除了King Sir之外,《小井胡同》還有另一位導演李銘森老師。大家可能不知道,《茶館》和《小井胡同》對於鍾、李兩位老師來說是別有意義的。我曾經訪問李老師,他告訴我他與King Sir建立多年的友誼便是始自此二劇。

話說李老師在上世紀文革結束後不久來港,很惦記戲劇工作。他本是北京的資深舞台導演,終於按捺不住對戲劇的熱情,寫了一封信給King Sir,表達自己對香港戲劇的興趣。沒想到King Sir竟然親自回電,邀請他看綵排。

就是這樣,李老師再次走進劇場,在八四年上演的《茶館》中任King Sir的助手,幫助指導演員的台詞。因為原著是以北京話寫成的,香港的演員若沒有經過指導,是很難了解到台詞的意思。

到了King Sir在八五年導演《小井胡同》時,李老師便成為他的副導演。之後,King Sir介紹他任舞台劇的導演,又到香港演藝學院任教至退休。三十多年過去了,他們至今仍然是很好的朋友。所以,二人聯合導演《小井胡同》,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

上次在《茶館》中飾演男主角王利發的萬梓良又再在《小井胡同》中飾演男主角劉家祥,他的演出向來都是那麼出色。我佩服他的不單止是演技,還有他的認真專注,永不欺場的工作態度。

月前香港戲劇協會舉辦的「演讀體驗劇場」,上演《人民公敵》,由萬子哥(萬梓良)飾演男主角史道民醫生。雖然所有演員都不用真演或走台位,只是拿着劇本,以近乎聲演的方法唸出台詞,但萬子哥展現給觀眾的是︰他不但七情上面,準備工夫之足夠的程度是即使立即要他走上舞台演出,他也是完全沒問題的。

萬子哥的演戲天分、後天的努力和對演戲的尊重,便是解釋為何他多年來能夠在演藝界屹立不倒的原因。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