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采風 > 正文

【隨想國】動力

2017-12-08

興 國

吃晚飯時,由於附近的小店都吃膩了,便走遠一點想找找看有沒有吸引的小館,忽然看到一家餐廳前聚集了數十人,以為在排隊等位,走近一看,不是的,原來都在滑手機,想來都在找尋藏在附近的寵物小精靈吧。

由任天堂和寵物小精靈授權的《Pokémon GO》這款流動裝置遊戲,自從去年7月推出後,由於吸引大,曾經大流行,想不到時隔一年多了,那份吸引人去尋找的動力依然存在部分人心中。

有些學者說,如果教科書都有這樣的吸引力,求學的學生主動學習的動力就會大增。無奈教科書通常都寫不出讓人感興趣的內容,學生的原動力當然未能提高。所以,世上的學者或者大學問家之所以少的原因,恐怕就出在這裡吧?

那麼,做學問的原動力,究竟是在哪裡?最近讀季理真、徐浩、楊樂和劉克峰主編的《丘成桐的數學人生》(商務印書館出版),在「數學家的志氣與操守」中,這位曾獲得有「數學界諾貝爾獎」之稱的「菲爾茲獎」的丘成桐說,大學問家的動力,一是來自國家和社會的需要,二是「以追尋榮譽為主要的原動力」,前者像英國的圖靈,為二十世紀的應用科學立下基礎;後者如李政道和楊振寧,不但個人獲得諾貝爾獎,全中國都感到興奮,影響了兩代人。

丘成桐說:「我們很輕易看得出,以名利、權力為主要原動力的學習,當目的達到後,很難再持續下去。」 這段話我覺得真是一語中的,因為當年我在台灣的出版社工作時,曾經編輯過幾位年輕學者的作品,曾經佩服過他們的見解,但最近看到台灣的年輕勞工向「立法院」抗議修改勞基法時,有張海報諷刺的,正正是一些已經身在高位的學者,在在顯示出,這些學者的動力,已經不是在追求學問,而是維持權力了。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