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文匯園 > 正文

【歷史與空間】古堰畫鄉「遇」何澹

2017-12-12
■古堰畫鄉的何澹雕像。  作者提供■古堰畫鄉的何澹雕像。 作者提供

張桂輝

何澹(1146-1219),字自然,浙江麗水龍泉人。南宋詩人,曾任兵部侍郎、右諫大夫等職。古堰畫鄉,是位於浙江省麗水市蓮都區境內一個面積不大、特色不小的景區,距麗水市區不過二十公里,核心區塊包括大港頭、堰頭、坪地和保定範圍,歷史文化積澱深厚,因風景如畫而得名。十月下旬的一天上午,我在穿過古堰畫鄉「古賢長廊」時,先後「遇見」范成大、劉廷璣、湯顯祖等多位歷史人物。其中,給我留下較深印象之一的是何澹。因為,其他幾位古人都是站茠滿A唯獨何澹是端坐茠滿C而除了他的雕像造型與眾不同之外,還有至今仍有爭議的生平--何澹74歲人生的功與過,如同涇渭一般分明。

何澹是聰慧的。《宋史.何澹傳》稱他「美姿容,善言論,少年取科名」。他十八歲入太學,20歲中進士禮部第二人,從此步入官場。為官之餘,不忘為文。他所著的《小山集》,收入《永樂大典》及現代著名詞學家、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家唐圭璋主編的《全宋詞》。何澹為官有點投機,依附權臣韓侂胄,排除異己為偽黨,助力鬧「慶元黨禁」。

「慶元黨禁」,是宋代甯宗慶元年間韓侂胄打擊政敵的政治事件。紹熙末,宋甯宗趙擴由趙汝愚和韓侂胄擁立為帝。趙汝愚出身皇族,韓侂胄係外戚。趙汝愚為相,收名士,攬人才,希望能有一番作為。朱熹身為著名學者,被召入經筵,為皇帝講書。之後,韓侂胄因與趙汝愚不和,便圖謀予以排斥。先後起用京鏜、何澹、劉德秀、胡紘等人。朱熹約吏部侍郎彭龜年同劾韓侂胄,韓侂胄則對宋甯宗說,朱熹迂闊不可用。甯宗信任韓侂胄,朱熹遂被罷去......。韓侂胄當政﹐凡意見和他不合的,都稱為「道學」之人﹐後又斥道學為「偽學」。慶元三年(1197),將趙汝愚、朱熹一派及其同情者定為「逆黨」,開列「偽學逆黨」黨籍,包括周必大、陳傅良、葉適、彭龜年、章穎、項安世等五十九人。名列黨籍者受到不同程度的處罰,但凡與他們有關係的人,都不許擔任官職或參加科舉考試。

在「慶元黨禁」這一政治事件中,何澹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得到了不小的實惠。

慶元元年(1195),何澹被召為御史中丞。次年正月,何澹自御史中丞除同知樞密院事,繼而參知政事(正二品,職同副相)。慶元六年閏二月,遷知樞密院兼參知政事、監修國史,如願以償達到他仕途的巔峰。從光宗初年攻擊周必大、王藺等人開始,何澹在政壇頭角嶄露。他也曾猶豫過、彷徨過,但終於不能自已。有人說,何澹得以提拔重用,不能完全歸咎於他依附權臣,而應該說是當權者「發現」了何澹特有的價值。在我看來,這樣的「評判」是否準確,另當別論。好在何澹「迷途知返」--黨禁持續時間不長,及至嘉泰二年(1202),即宣佈弛禁,已經離世的趙汝愚、朱熹得到「追復」,其他諸人也都得以復官。不過,在此之前,何澹就已有韜晦之意,於嘉泰元年(1201)七月「力請辭職,奉祠祿閒居故郡近七年,未忘鄉土建設。」

何澹依附權臣韓侂胄,立「慶元黨禁」,排除異己,是不爭的事實。《宋史》對他的評論是:「急於榮進,阿附權奸,斥逐善類,主偽黨之禁,賢士為之一空。」毫無疑問,造成「慶元黨禁」,是何澹一生最大的過錯,而他最大的功績,則在於為家鄉建設操心勞神、殫精竭慮。擺在首位的,當屬精心加固通濟堰。通濟堰始建於南朝蕭梁天監四年(505),其壩為木筱結構,松蔭溪上游一發大水,水壩就被沖損,歲歲春節皆需進行大修,既費工,又費時,還費錢。何澹為使大壩千秋永固,免除勞役之苦,提高灌溉功效,開禧元年(1205)奏請朝廷調兵3,000人,疏浚通濟堰,將木壩改為石壩;並在保定村修築水塘,蓄水灌溉農田3,000餘畝。因塘為洪州兵所築,故名「洪塘」。

千百年來,何澹為通濟堰、為碧湖平原的旱澇保收作出的貢獻,在民間廣為流傳。

歷史上最大規模翻修通濟堰,既不是發生在大氣磅礡的盛唐,也不是發生在財力豐沛的北宋,而是發生在處於金元夾縫中的南宋小朝廷。其所以能夠大功告成,與何澹出謀出力密切相關。《浙江日報》曾經發表的《千秋通濟堰》一文中這樣寫道:「何澹是一個充滿爭議的人物,這件本可以讓他彪炳青史的工程,由於他的大是大非而變得黯淡,但無論如何,後人不應該忘記這個為了通濟堰作了宏偉貢獻的鄉人。」有句成語,叫做「洗心革面」。何澹晚年以對故鄉的恩施,作為心靈上的救贖,當他率領3,000多人翻修大壩的那一刻,他的功過是非,便在這條大壩上涇渭分明地劃分開來,他的人格與民望,則通過這條大壩,達到輝煌的頂點。清《麗水志稿》是這樣定論的:「梁二司馬創始於前,宋參政何澹垂久於後。」

那天,在古堰畫鄉,站在通濟堰大壩岸邊,但見通濟堰石砌拱壩迄今依然完好無損,美女導遊介紹說,現在大家看到的大壩,是何澹當年主持重修的。民諺曰,千年不爛水底松。通濟堰大壩將千株大松樹嵌入河床作為壩基。松木泡在水底,永遠不會腐爛,從而為通濟堰打下堅實牢固的基礎。不僅這樣,何澹還下令築起36座煉鐵爐,將煉成的鐵水澆鑄在塊石預留的陰榫內,使得石頭環環相扣,像鉚釘一般「釘」在河床中,使石壩形成一方堅固的整體,屢搏驚濤駭浪,壩體歷久彌堅。這兩項「專利」的應用,是大壩千年永固的重要保證。

何澹對家鄉所作的貢獻,還體現在嘉定二年回鄉守孝期間,主持修撰《龍泉縣誌》,開創龍泉方志之先河。何澹在這部《龍泉縣誌》中,詳細記載了生產香菇的「砍花法」和「驚蕈術」,對世界香菇發展起到了重大作用,他也因此成為世界香菇文化之父。有資料表明,這部《龍泉縣誌》所記載的香菇砍花法栽培技術全過程,是人類歷史上最早、最精確、最完整的人工栽培香菇的記錄。上世紀八十年代後期,龍泉籍食用菌專家張壽橙先生,在國際權威專業刊物和菇類會議上,發表了何澹關於人工栽培香菇的文字,引起轟動。經過國際菇類專家實地考察和多次研討,國際菇類權威機構確認香菇之源在中國浙江龍慶景,從而結束了爭議。從某種角度講,這是何澹身後對家鄉、對世人的貢獻。 

七年前,麗水鄉土網上一篇題為《說說何澹》的文章,開篇便說,何澹,「在處州民間被稱為何丞相,口碑極好。800年來,何澹的名字連接茬q濟堰、萬象山、應星樓和香菇發源史。這些珍貴的歷史文化資源日益受到人們珍惜、重視,正在弘揚光大。」這是何澹家鄉後人對他的評價。是呀,「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人生一世,難免有說錯話、做錯事,甚或表錯態、站錯隊的時候。然而,只要知錯能改,便也善莫大焉。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