彥 火
呼喚血和火的,咏歎酒和女人的,賞味幽林和秋月的,都要真的神往的心,否則一樣是空洞。人多是「生命之川」之中的一滴,承着過去,向着未來,倘下是真的特出到異乎尋常的,便都不免含着向前和反顧。
──魯迅︰《集外集拾遺.〈十二個〉後記》
提筆寫這篇文章,倏地想起魯迅以上的一段話。
魯迅提出生命的真諦,在於盡心盡力、一往無前,才能克難致勝!這其中也包涵承前啟後,指向未來!問題是,遇到挫折,仍一徑地向前,倒是少數。
曾敏之先生就是「少數」之一。
在到曾敏之陵墓拜祭前,收到《曾敏之散文選》,讀到曾琮寫的《代序》,不禁百感交集。
曾琮寫乃父曾敏之先生的文章《您是我心中的一個巨大的存在》(《曾敏之散文選.代序》),真摯動人。
其中引用曾老以下的一位朋友贈詩,說是早年與友人百靈等在淺水灣畔臨海抒懷,飲咖啡言志,朋友以詩寄意︰
我為君歌歌徹天,天風琅琅吹我弦。萬頃良田變滄海,世事變幻如雲煙。君知得意一年如一日,君知愁來一日抵一年。一年三百六十日,罡風不得摧芳堅。大鵬展翅飛千里,燕雀豈可相拘牽,丈夫所貴在肝膽,斗大虛名值幾錢。青風碧海掣鯨去,泰山吐氣吞幽燕。
當年百靈以此詩贈曾老。
曾老此後一直「受到激勵而堅強撐了下來。」
這首詩抒發當年從事新聞事業的曾老一代人的激昂文字、指點江山的壯志豪情,文采斐然。
這位詩人不是別人,正是當年香江三大才子之一,其餘二位是金庸與梁羽生。
當年這三大才子曾聯合在《大公報》撰寫《三劍樓隨筆》,一時傳為文壇佳話。
然而,這位百靈才子,自己卻改變了初衷,最終在大時代的狂飆中沉淪了,一籌莫展,以悲劇收場。
反觀曾老,也歷經滄桑,曾經劫難,也萌過短見,運動過後,仍能葆有文人的氣節,並賈其餘勇,繼續上路,在後來政治大風浪中表現出大無畏氣概。
曾老對文學事業的一腔熱誠和不屈不撓的執着精神,也是令人為之肅然起敬的!
曾先生對香港作家聯會和世界華文文學聯會的推動,功不可沒。香港作家聯會於一九八八年成立,是在曾先生倡議下發起的,我雖也是發起人之一,但是由籌備、組織、創立,都是由曾先生一力操辦,勞心勞力。
成立了「作聯」後,曾先生一直致力於「世聯」的籌備工作,他於二十多年前已提出成立「世聯」的宏圖大計,並且舉辦了「世聯」的籌備研討會。
由於當時條件不成熟,其間歷經十五年的漫漫歲月,曾先生從未氣餒,經過多方的奔走,終於在二零零六年十二月二日在香港成立。如果不是曾先生百折不撓的精神,「世聯」是決難成事的。由此可知,曾先生對於香港文學和世界華文文學的推動是不遺餘力的。 (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