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采風 > 正文

【路地觀察】心態最重要

2017-12-13

湯禎兆

對健康有興趣,又有網友朋友分享,自然會聽到很多成功的自癒故事。

不過聽得多,發現這些例子一定都有一個共通點:就是意志堅定,有恒心。

一位治療師教我幫工人治失眠時,要她晚晚浸腳,我問要不要加薑,或艾草,或鹽?他竟然說不用,因為愈簡單她才愈會做,不用複雜,最重要晚晚做。他可說是抓緊一個半信半疑的人的心態考慮,我從此也警醒自己,教其他人幫助自己時,要因應對方的時間、信心和恒心,不能一個方法走天涯。

回顧一些很有恒心的例子,包括每一個早上都煲米漿粥醫好糖尿病:每天開精油擴香三次再加調理脾胃醫好抑鬱失眠,每天做原始點按推、熱敷、煲薑醫好中風......別小看這些事,都是要做半年至一年。對於曾用對抗療法如西藥去處理過的病痛,更要長時間去讓身體恢復元氣,把身體先帶回未壓抑徵狀的原點,才重做一次真正的療法。

無論任何什麼病,以下幾種一定無傷大雅:浸腳、接地、油拔、暖敷、拉筋、曬太陽、共振音樂、冥想、戒生冷和牛奶。孩子也可以盡量做幾種,視乎年紀。想改善體質者,更要一星期做多次。接着便是調整心態,放鬆自己,對任何的病情採取準備好的心態。

接過很多網詢,會不斷嘗試很多方法,但每一種試不長,邊試也邊問為何不能,為何沒進展。有很多方式當然是真的可能不適合大家,但在心態上,若能調整為「這個無害的方法雖然不行,但也幫助我理解了自己/孩子的身體多一點」,而不讓負面能量入侵,才能踏上痊癒之路。

大病小病十分磨人,但我發現最終成功的人,都一定是不激動不緊張的人。面對疾病,平常心是很難的,我自問也不是常常做到,所以更要提醒自己,每一次生病,或體質所給的敏感,都是幫助我們走近健康一大步,可以視之為機會,幫自己扶正體質。

最終,萬事一定是先看心態。做父母更要時刻提醒自己,自己所有的情緒都會影響孩子的。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