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鵬飛
內地移動支付普及,不僅大小城市、鄉鎮乃至鄉村,購物用支付寶、微信支付,都已屬平常,大有越過信用卡直接進入無現金時代之勢。於是有人編了一個段子嘲笑小偷,說沒有人出門會帶現金在身上,傳承千年的小偷都要被迫失業了。
其實,偷現金的小偷失業了,通過智能技術進行詐騙的騙子,卻緊緊跟着技術升級的潮流,一大波一大波的湧現出來。且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警方剛公佈了一批電騙新手段,騙子們馬上推陳出新,讓人防不勝防。
最近國家最高檢查院公佈了一組數據:全國公安機關去年共破獲電信網絡詐騙案件7.8萬起,查處違法犯罪人員4.7萬名,同比分別上升55.2%、50.77%﹔共收繳贓款、贓物價值人民幣13.6億元,止付、凍結涉案資金103.8億元,阻截、清理涉案銀行賬戶28.5萬個,關停涉案電話號碼37.1萬個;共立電信網絡詐騙案件53.7萬起、造成群眾經濟損失120.1億元,同比分別下降6.1%、29.1%。
細看這組數據,有兩個問題值得注意。一是去年立案的電騙案有53.7萬起之多,破獲的案子7.8萬起。二是破獲的案件數量,和查獲的犯罪人員數量,與去年相比,都取得了50%以上的增幅。換而言之,就是電騙案發案率仍然居高不下,偵破率只能用差強人意來形容了。
電騙案易發難辦,是個老問題了。對於民眾而言,個人信息在網絡時代簡直就是裸奔狀態,很容易被騙子取得。對於警方而言,各個警局管轄的區域有明確行政區劃之分,可騙子使用的詐騙電話、銀行賬戶等必須的作案工具,大多時候都屬異地,有很多還來自境外。再加上電騙案件數量巨大,警力相對十分有限,除了更高級別的機構督辦案件和跨區域合作打擊的案件,還有引起較多輿論關注的案件之外,很多人遭遇電騙只能自認倒霉了事。
所以,就如同醫生告誡病人,最好的藥物是預防,警察對於民眾防止被電騙,說得最多的也是提高警惕做好防範。
可是,對於大部分民眾來說,只要會使用移動電話,會使用網絡,個人信息的洩露,無異於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譬如我自己,因為工作性質的緣故,手機號碼被訪問對象無意中放上網絡。結果,只要開機,天南海北全國各地的爆料電話、求助電話、檢舉揭發電話,還有各類中獎、買樓、假發票、投資理財、重金屬炒買,以及被海關扣了包裹、要被檢察院發傳票、捲入了一起特大走私案等諸如此類的電話、短訊,24小時無間斷找上來。我到香港之後,開通的新手機號碼,知道的朋友還沒有超過5個,結果除了內地,來自全世界各地的電話居然照樣都打了進來。拿起來一聽,不是投資理財,便是買樓借貸,再有,就是假冒出入境處通知我涉嫌某宗案件。之後,只要我沒有錄入通訊錄的電話,一律不再接聽。
還好,多年以來,我一直堅信三不原則,所以騙子一直未能得手。我的三不,就是不貪、不信、不怕。
不貪,就是從來不會認為天上會掉下一個意外大獎,讓我可以不勞而獲一夜暴富。不信,是職業習慣使然,不會輕易相信任何可以快速獲得錢財的手段,也不信還有比我更熟悉官方政策的陌生來電。不怕,就是從不擔心自己會惹上無謂的官非。
譬如,有假冒公安局的電話打來說,我在某某路郵局被扣下一個包裹,包裹涉嫌違禁物品。我當即就回覆對方,某某路從來只有加油站何曾有過郵局?對方當即就愣住了,隨後馬上掛了電話。其實,我哪知道那條路上有沒有郵局。還有一回,有假冒檢察院的電話打來說,有一份傳票要發給我,讓我提供傳真號碼。我反問對方,是省檢察院還是市檢察院,告訴我詳細地址,正好明天我有時間,可以自己上門去領取。對方忽然啞住,只好自行終止詐騙表演,提早收工。
萬騙不離其宗,謀財才是目的。接到需要掏錢轉賬的電話,三思之後再作決定,上當的機率必定大幅降低。
年關臨近,又到了各路騙子集中出招作案的時段,各位看官切記看好各自荷包吧,小心被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