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兩地產經 > 正文

學好阿拉伯語 勝任「帶路」聯繫人

2018-01-17
■中大自2012年開辦阿拉伯語課程讓語言學及現代語言系本科生選修,至今已有360名學生修讀。圖為中大校園。 資料圖片■中大自2012年開辦阿拉伯語課程讓語言學及現代語言系本科生選修,至今已有360名學生修讀。圖為中大校園。 資料圖片

中國一帶一路網數據顯示,目前與中國簽訂「一帶一路」相關合作協議的國家大約有70個。這些國家的官方語言眾多,有逾50種,當中以阿拉伯語作為官方語言(或其中一種官方語言)的國家最多,有15個;主要集中在中東、西亞和北非地區。隨着「一帶一路」戰略推進的步伐加快,對懂得阿拉伯語的人才需求亦逐漸增大。不過,正在扮演「超級聯繫人」角色的香港,在教學這一方面卻暫無專上學院開設以阿拉伯語為主修的課程,供本科生或研究生修讀。由此可見,阿拉伯語雖作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重要語言之一,在本港仍是一門未受重視的非主流外語。■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周曉菁

目前於本港的大專院校,經香港文匯報查詢,僅中文大學文學院將阿拉伯語設為八種外語和手語課程之一,供本科生選修。據了解,自中大2012年開設該課程以來,共有約360名學生修讀,即平均每年約有90名學生選修阿拉伯語。另外,香港教育大學在2016年增設了阿拉伯世界與文化科目,涵蓋阿拉伯歷史、文化以及阿拉伯語的基本認識。此外,少數幾間持續教育學院則開設了初級阿拉伯語的課程。

浸大SCE按季開阿語班

以浸大持續教育學院(HKBU SCE)為例,課程按季度開班,為期3個月,每周上堂1.5小時,花費1,170元,每班招生的上限為25人。該學院回覆,學院自2013年起提供此課程,過去收到不少關於阿拉伯語課程的查詢,加上近年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帶動不少人士到沿線國家工作及旅遊,形成對阿拉伯語課程的需求。

阿語易學難精少人報讀

據一位去年在浸大HKBU SCE修讀相關課程的蘇同學描述,班上學生共12人,所有人皆是因為對阿拉伯語有興趣才報讀。不過在最後的考試日,連同他本人只有4名同學參加了考試。蘇同學指阿拉伯語易學難精,感覺考試內容並不難,口語測試亦能順利通過。

港非主流外語課程漸增

阿拉伯語和英文相類似,有28個字母,Level 1的課程就是學習這些基本的字母和音標等。若能熟識這些字母,就不難讀懂書面語。對於會否報名Level 2的課程,他本人希望能繼續學習,但十分擔心能否成功開班,畢竟報讀人數實在太少。學院則表示,若因人數不足未能成班,一般會在下一季重新招生,學員可留待下一季再報讀。

近年有不少南亞裔人士移居香港,一些行業如中小學教師、紀律部隊及社工等,需要經常接觸母語為烏爾都語(屬印度雅利安語族,巴基斯坦官方語言,但在印度也廣為通行)的南亞裔人士。再加上打算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工作及旅遊的市民,在香港學習烏爾都語產生一定需求,浸大持續教育學院亦相應開設了該語種的課程。

港大專業進修學院(HKU SPACE)的東方語言及研究學部,亦會因應個別職場需要,為公私營機構度身訂做越南語、印尼語、旁遮普語、烏爾都語、印地語及尼泊爾語等東南亞及南亞語言培訓課程。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