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尹妮)虐兒事件對兒童帶來很大影響,善後支援等工作十分重要。教育局教育心理服務(九龍)組代表昨日指,每名學生對事件可能出現不同反應,如感到害怕、悲傷、憤怒、內疚甚至是表現不尊重,如嬉笑、不認真、不耐煩等。她強調,要理解學生反應有所不同,不要糾纏在學生不尊重的表現,亦不需要爭拗,反而應與學生一同想出紓緩方法,並留意他們是否需要進一步支援。
昨日簡介會上介紹了各種創傷後可能出現的生理、心理或行為上的反應,例如會過度受驚、憂慮、自責,感到絕望,有可能在日常生活或精神上出現的問題如出現抑鬱、幻覺、失眠或想要逃學,甚至會出現不合宜的行為,與他人對抗或傷害他人。
不給不實保證 避用專業術語
教育局教育心理服務(九龍)組代表說,老師可聆聽學生的感受,讓他們有機會表達自己的情緒,盡量使用清楚及簡單的語言,避免使用專業術語,也不要給予不真實的保證。如果不知如何回應,亦應坦白回答不知道。
至於有關「死亡」的問題,代表說,學童可能因為對死亡的概念較含糊而帶來恐懼,如有人會用「睡了覺」作比喻,或會令孩子感到不安甚至「夜晚也不睡,怕醒不來」。
鼓勵學生感難過哭出來
老師在向孩子解釋死亡時,宜直接用「死亡」一詞作說明,要讓他們明白死亡是身體功能的停止。當他們感到難過時,也可以鼓勵他們哭出來,讓其明白表達情緒並不是懦弱行為。
另外,場內還有警務處家庭衝突及性暴力政策組總督察黃秀珍,講述處理虐兒個案的刑事調查及司法程序,分別有舉報、調查及審訊。
她表示,多數父母不報案是因為害怕審訊過程,但說據刑事訴訟程序條例(第二百二十一章),可為不足17歲,出庭時不足18歲的兒童,就性侵案件進行「兒童證人」錄影會面,以免兒童因多次講述過程受到多次的二度傷害,並強調會以兒童利益及安全為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