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戲曲天地 > 正文

【戲曲視窗】粵劇改革之路(下)

2018-01-30

1958年11月1日成立廣東粵劇院,是上世紀五十年代內地粵劇體制改革的最終里程。劇院由廣東省屬和廣州市屬粵劇團合併組成、廣州市文化局領導,它在1960年成為中宣部批准的第一批一百七十四個重點藝術單位;這一年,廣州粵劇學校改名廣東粵劇學校,歸廣東省文化局領導。至此,無論演出單位和培訓單位均由省、市政府分別領導。

在劇本的創作路線上,發展比較轉折。1959年5月,周恩來總理提出了「 現代劇、傳統劇、新編歷史劇三者並舉」的方針,糾正了1958年過分強調現代戲、忽視傳統劇的傾向。根據這方針,中國戲劇家協會廣東分會、廣東省文化局在同年9月聯合成立廣東省粵劇傳統藝術調查研究班,對粵劇傳統劇本、唱腔音樂、表演藝術和歷史資料,全面系統地進行發掘、記錄和研究工作。粵劇傳統藝術調查研究班經過8個月的努力,在翌年5月,共編印了《粵劇傳統劇碼彙編》二十五冊,收錄清代至民國初年的劇本一百三十二齣,《粵劇傳統音樂唱腔選輯》九冊,還拍攝編印了南派武功《木人樁》、《大牛炳的二花面工架》和《粵劇傳統排場集》等資料集。12月,中國戲劇家協會廣東分會編印的《粵劇劇碼綱要》(一)、(二)冊完成,共收錄清代至1949年的劇碼綱要(包括劇名、作者、主演者和劇情簡介)1,565個。這是迄今最大規模的搜集和整理劇本計劃,到了1963年初,中國戲劇家協會廣東分會向全省粵劇團推薦了八十六齣粵劇劇目(七十二齣歷史故事劇,十四齣現代劇),幫助劇團選演好戲。

但1964年初,政策又開始改變。2月,《南方日報》發表《廣州市粵劇舞台時代聲音微弱》一文指出:「大半年來現代戲劇碼和上演場次仍然很少,反映本省解放十四年來的生活和鬥爭的更少。舞台上封建時代的帝王將相、才子佳人仍佔壓倒優勢,而且還不時出現壞戲。」翌年中,廣東省領導陶鑄在廣州舉行的中南區戲劇觀摩演出大會閉幕式上作題為《革命現代戲要迅速地全部地佔領舞台》的總結報告。7月,周恩來總理和陳毅副總理在廣州觀看廣東粵劇院演出的現代戲《山鄉風雲》,演出後接見演員祝賀演出成功。

1966年,「文化大革命」席捲全國,「文化大革命工作組」進駐廣東省文化局和省直各劇院、劇團,廣州粵劇團相繼停止演出,廣東粵劇學校等專業戲曲學校在翌年也停辦了。 ■文︰葉世雄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