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港聞 > 正文

饒公風骨 不屈抗日

2018-02-08
■饒公與他所書榜書《心經》,2001年攝於香港中文大學體育館。 饒宗頤學術館供圖■饒公與他所書榜書《心經》,2001年攝於香港中文大學體育館。 饒宗頤學術館供圖

戰亂不忘學術 家財盡不覺愁 一生力弘國學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柴婧)走過101個年頭,帶茼U方滿滿的讚譽,國學大師饒宗頤前日瀟灑告別塵世。終日埋首文獻古籍,世人只知饒公「業精六藝,才備九能」,而陪伴饒公38年的入室弟子鄭煒明昨分享了這位文壇巨擘一些不為人廣知的軼事,包括在抗日戰爭時期堅拒靠攏日本,持守文人風骨。這些故事,令大眾對這位文壇巨擘,有更立體的了解。

自幼已嶄露出天才鋒芒的饒宗頤,是當年潮州首富饒鍔的長子,少年時已是潮汕地區的名人。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當時任中山大學廣東通志館藝文纂修的饒宗頤所身處的地區不久已告淪陷。

港大饒宗頤學術館副館長鄭煒明分享恩師軼事時提到,當時日本人很想拉攏他,「對方想透過一些漢奸說服他,而這些漢奸正是饒公父親的朋友。」

在港創《斗室賦》展民族氣節

饒宗頤沒有屈從,並決定先回潮州,後來因要到因戰事而遷往雲南澄江的中山大學任研究員,他離開了潮州,打算從惠州、香港、再轉越南乘滇越鐵路至昆明,可是途中饒公因染惡性瘧疾而滯留香港。這時候,本身是貴公子的饒公不得不蝸居於香港狹小的房間,並創作了《斗室賦》,表現出其民族氣節。

1941年12月,日軍侵佔香港後,饒公輾轉到了潮汕抗日戰爭後方揭陽。鄭煒明表示:「饒公當時受堅決抗日的揭陽縣長陳暑木將軍聘任為揭陽縣文獻委員會主任和揭陽民眾教育館副館長,主要負責振興中華文化,發揚潮州文物和文化遺產,鞏固潮州人作為中華民族一分子的文化尊嚴,還透過教育民眾,宣傳抗戰的民族精神。」

直至揭陽局勢惡化,饒公才又移師桂林、蒙山、大瑤山,「其間饒公幾乎被日軍戰機炸死。」

抗戰勝利後,饒公曾吟詩「舉杯同祝中興日,甲午而來恨始平。一事令人堪菅爾,樓船兼作受降城。」抒發欣喜之情,可其實與此同時,饒家家財幾乎耗盡,但他心情沒受到影響。

1949年至1952年間,饒公再次赴香港,生活變得更加緊絀。當時他寄人籬下,與考古學家衛聚賢蝸居於上環永樂街偉聯行的辦事處閣樓上,之後又遷至香港南北行的閣樓小房間。在如此困頓環境,饒公仍不忘學術,在新創立的新亞書院任職教授。

在回憶恩師生活點滴時,鄭煒明提到近年有人在網絡誣陷饒公在抗日時期當過漢奸,鄭煒明曾撰寫論文力證恩師清白,「我不知道饒公是不是知道這件事,因為他不關注這些(身外事)。」

鄭煒明:恩師是最「乾淨」的人

在鄭煒明眼中,恩師笑罵由人、純品,有茪@般人都沒有的境界。由於看透世情,就連幾年前愛妻離世,饒公雖然黯然,卻仍能保持平靜,「在師母靈堂,饒公招手叫我到身邊,問『佢搞定了?』我答『是』,他說,『好,搞定了就好』。」

鄭煒明認為,饒公是最「乾淨」的人,「人乾淨、心乾淨」,從不為世俗、錢財干擾心志,窮一生力量為保育、發揚的國學而努力,活得出彩,沒有遺憾。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