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港聞 > 正文

【優勢互補】灣區機遇多元 港要抓緊落實

2018-02-23
■聶德權冀市民與各界都抓緊灣區機遇。 香港文匯報記者劉國權  攝■聶德權冀市民與各界都抓緊灣區機遇。 香港文匯報記者劉國權 攝

聶德權:讓市民明白「有寶」 冀各界表訴求特區好牽線

粵港澳大灣區是香港未來機遇所在,但香港有不少人對大灣區的概念依然模糊。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局長聶德權過去幾個月就走遍大灣區的9個內地城市,深感整個大灣區的潛力和機遇龐大,預計到《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將於上半年推出,香港必須抓緊機遇,把發展重點落到實處。他在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指出,大灣區未來將成為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在醫療、安老等方面亦大有可為,讓港人無論讀書、工作、創業或安老都有更多元的選擇。特區政府會秉持促進者、推廣者的身份,既讓市民更掌握大灣區的情況和機遇,也期望各界與特區政府緊密聯繫,反映政策需要突破之處,讓特區政府做好溝通工作,以出台更多便利措施。 ■香港文匯報記者 歐陽文倩

聶德權近日接受訪問,在詳談9個內地城市的特色、香港的優勢(見另稿)的同時,為大家介紹了香港融入大灣區發展的大方向。他指出,大灣區是整個國家區域經濟發展的其中一環,包括9個內地城市,及香港和澳門兩個特區,人口多達6,800萬,生產總值1.4萬億美元,發展潛力龐大。

吸納各界意見 研策配合發展

「既然現時有機會,有中央部委支持,整個區域經濟如何發展、優勢如何互補,都可以有協調。」

聶德權指出,即將出台的《規劃》設有協調機制,將來透過國家發改委、國務院港澳辦和相關中央部委,及廣東省政府和港澳特區政府,去推動落實大灣區發展,定下每年做些什麼,有什麼政策要突破等。

香港特區政制及內地事務局的角色,就是協調與統籌,一方面與內地部委、政府溝通,一方面與商會、業界和專業團體保持聯繫,讓他們了解最新情況和機遇。

聶德權強調,即使有特區政府牽線,企業方面亦須自己看到大灣區有何機遇發展,「所謂有無『Case』,只有他們才知,但要做成這些事,政策上有無可配合之處,就可以向政府反映,而政府和政府的討論,這就是特區政府的工作。」

創科安老諸事 有賴政府溝通

至於大灣區具體有何發展,聶德權首先提到的就是創科方面。他指,大灣區將建立成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屆時將可充分利用香港院校的科研能力、人才、創意意念等,「要進一步發揮,一定要將成果轉化,成為產業,去做生產和銷售,這要和大灣區其他城市合作、結合去做。」

特區政府的促進者角色亦會在這裡發揮作用。聶德權以河套區「港深創新及科技園」為例,指現行政策對園區內的人員、科研資金、做研究的樣本流動有一定限制,特區政府正就相關問題在政策上與國家科技部溝通,「科技部及其他相關部委都很支持。」

又如醫療產業,聶德權指,將來大灣區交通更方便,由於內地城市有較多土地資源,社會上亦有對於養老、安居空間的訴求,有企業亦看到商機,覺得可在此設立醫院,以香港標準、管理方式去營運,建設讓港人安居退休的地方。

他認為要促成此事,亦須有政策突破,如醫護人員的流動、稅務問題、資金利潤的進出、兩地用藥分別等,都需要和廣東省政府或中央相關部委溝通,「所謂落到實處,就是做這些。」

漫遊流動支付認證等亦需簡化

針對香港普羅市民,除了中央在去年8月和12月分別出台的便利港人措施外,聶德權指出,現時內地不少地方,如深圳前海、南山等,都有做創業的地方讓年輕人發揮,包括香港年輕人。香港年輕人要在內地工作,須有就業協議書或報到證,特區政府亦會去談,看能否簡化這些措施。

其他港人特別關注的,如大灣區電話漫遊費、港人使用內地流動支付的障礙,也是具體要做的事,聶德權指︰「便利港人和年輕人的措施會盡量去做,出台了的就跟進落實,研究中的就盡快出台。」

他續說,未來該局內會成立辦公室,以聚焦大灣區工作。特區政府除了會在《規劃》出台後多作宣傳推廣,也會設立資訊平台,讓大家更掌握粵港澳大灣區是什麼,有什麼城市,各有什麼特色等資訊。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