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文江學海 > 正文

中文視野:做「好人」還是「真人」?

2018-03-09

■香港浸會大學國際學院講師 林嘉鶶掑h

隨茞{今社會進步,個人需要漸被關注,不同界別都提出,人們應聆聽自己的聲音,關注自己的需要,這樣才能有效管理自己的情緒,發展健康的人際關係。矛盾的是,從懂事開始,我們便不斷被灌輸各種知識及價值觀,需要為得到他人的認同而努力。文學反映人生,不少文學作品中的角色,便是為了要滿足別人的期待而迷失了自己,強迫自己做不想做的事,甚至偽裝成不是自己的人。

如張愛玲(見圖)《封鎖》的女主角吳翠遠,她為了擔當「好人」的角色,一直順從世風,忽視自己的慾望。若沒有遇上特別的事情,翠遠便會依從世俗價值,順理成章地結婚生子,不明所以地生活下去;然而一次意外的封鎖,讓她有機會在生活的慣性中思考自己的行為,開始意識到自己的不滿足──「翠遠不快樂」。翠遠為了氣氣家裡那些「好人」,她決定違反常情常理,不計較金錢與名分,打算去當一個沒錢人家的妾;於是翠遠接受男主角呂宗楨錯位的「調情」,希望有機會成為「一個真的人」。可是隨茷岈窱異禲A一切回復「正常」,人們繼續生活於世俗之中。

人性備受壓抑

「封鎖」是一個美學概念,意指一個與平常生活隔絕、疏離的時空。這種時空是非常性的,就像夢境一樣,種種平常生活中不可能的事都變成可能。「封鎖」也是一個對人性的絕大諷刺,反映人性在現實中備受壓抑,只在不尋常的時空中才能得到短暫歇息的機會,叫讀者反思「好人」與「真人」的真正意義。

「世界上的好人比真人多」,現實中絕對不乏「做好人」的機會,可是我們應如何在社會認可與自我價值中取得一個平衡?美國心理治療學家蘇珊.福沃德(Susan Forward)提出面對「情緒勒索」的最基本方法是:重視自己的感受。

別被世俗眼光綁架

在不傷害他人權益的基礎上,去重視自己的感受與需求,並不是自私的行為,而是一個尊重並保護自己,也是提升自我價值的一個最好方法;若他人為滿足自己的訴求,而無視你的聲音、犧牲你的需求,這才是他的自私。我們要清楚知道「別被世俗眼光綁架了。除了壓力,它什麼都沒給你。」(午堂登紀雄《可以善良,但你要有底線不當好人》)

你會想做順從世風的好人,還是違反常規的真人?或是覺得思想是一件痛苦的事,為了不用思考,而決定埋首於手電之中,嘗試填滿 / 故意無視這可怕的空虛?(隔星期五見報)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