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文匯論壇 > 正文

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新特點

2018-03-17

竹立家

適應新時代新任務的新要求,2018年兩會以後,中國「黨和政府機構改革」將進入自上而下的具體部署和落實階段。機構改革的實質是一個國家根據自身的發展狀況,在不同時期所進行的「治理結構」變革,以便更好地實施新戰略,解決新矛盾新問題,適應新時代新任務的新要求,推動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

首先,這次機構改革充分體現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深刻內涵,為實現「兩個百年」的戰略目標提供了重要的「機構保障和體制支持」。十九大以後,隨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確立,中國改革開放進入新時代。

統籌「五位一體」的整體佈局和協調「四個全面」的戰略佈局為中國未來全面深化改革開放提供了全面、系統、整體的「頂層設計」;「兩個百年目標」為未來的改革發展提供了奮鬥方向;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為未來的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重點改革領域;「新矛盾說」和「以人民為中心」的改革與發展理論為未來中國改革提供了動力機制,而這次「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是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導下,適應新時代新任務的要求,對「國家治理結構」進行的一場全面性、系統性、有效性、深刻性變革,是踐行習近平「治國理政」新思想的重要體現,必將對未來中國改革與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

為實現「美好生活」願望添保障

其次,這次機構改革既着眼於解決機構自身的「兩個不完全適應」問題,又把機構設置和職能定位與新時代改革發展中所面臨的「新矛盾新問題」的解決緊密的聯繫在一起,明確機構設置與改革就是為了「解決問題和克服矛盾」,為「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提供機構保障和支持。隨着新時代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如何通過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推進和提升「國家治理結構」的有效性,並進而推進和解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與不平衡不充分發展的矛盾」,實現「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是這次機構改革的一個主要特點。

從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決定」和已出台的「方案」來看,機構改革的現實感和「問題意識」都很強,改革共識很高,改革的「頂層設計」反映了現實的新要求和人民群眾的願望。比如新組建的一些部、局,如應急管理部、國家國際發展合作署、國家移民管理局等,是對改革發展「新現實」中所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的機構反應;退役軍人事務部、國家醫療保障局等進一步完善了公共服務的管理體制和機制;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的組建進一步完善和加強了市場監督和行政執法的體制機制。這些機構的設立和加強,為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願望」提供了堅實的機構保障和制度支持,也為「不平衡不充分發展」問題的解決提供了體制機制保證。

推進中國向「現代性社會」邁進

最後,這次機構改革「站位」很高,既是一次面對改革發展的新任務新要求,立足於社會長治久安和鞏固黨的長期執政地位的改革;又是一次通過「治理結構」的深刻變革,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改革,改革的統籌性、系統性、協同性很高。從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決定」和已出台的「方案」來看,在堅持黨的領導、以人民為中心、依法治國的原則指導下,這次機構改革在「機構設置和職能配置」上,極大的加強了「社會治理和公共服務」的部門和職能,新增加的政府部門和一些重組的政府部門,大多突出了政府的社會治理和公共服務屬性,從國務院機構改革的方案來看,與民生密切相關的公共服務機構大幅度增加。

這對未來進一步完善公共服務體制機制,逐步增強公共服務供給效能提供了重要的機構保障。可以預料,隨着機構設置的完成和有效運轉,必將會進一步提升中國社會的治理水平和公共服務的能力,增強中國社會的現代性,滿足人民群眾的安全感、獲得感、歸屬感和幸福感。

總之,與過去40年歷次機構改革相比較,這次機構改革是改革開放進入新時代後,在新思想、新戰略、新任務、新矛盾、新要求的背景下進行的,機構改革的「頂層設計」更科學嚴謹;機構改革的目標更明確;機構改革的路徑更清晰;機構改革的統籌性、協同性、系統性、邏輯性更強。隨着這次機構改革的完成,必將有效提升中國的國家治理體系和國家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水平,推進中國社會向「現代性社會」邁進,從而實現2050年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目標。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