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文匯論壇 > 正文

兩會三項關鍵工作意義非比尋常

2018-03-14

秦曉鷹

今年兩會引人注目,意義非比尋常。首先,是議程及所要完成的任務之重大。在現代世界各國的社會生活中,還有比修改憲法─國之根本大法更重要的嗎?自中共中央關於修改憲法的建議通過媒體公佈以來,直到3月11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投票表決通過《憲法修正案》為止,公眾對它的關注程度、社會評價的熱烈、期待的急切,恐怕都是前所未有,至少十分罕見。在此期間,中國網友對此案一字、一句、一言、一詞的悉心以求,認真程度讓人感佩。

兩會帶來國家機構一個非常重大的變化,即設立了國家監察委員會和地方各級的監察委員會。監察委員會主任每屆任期5年,連續任職不得超過兩屆。人們或許對「監察委員會」這個機構感到陌生。但如果告訴你,這個機構是在吸收和總結了過去5年多來反腐工作利害得失的必然成果,就會覺得順理成章。

十八大以來,反腐肅貪儘管碩果纍纍、威名赫赫,但反腐工作越是深入,越感到機制的羈絆。這既包括機構重疊、功能交叉、冗員低效,也包括某些制度的固有缺陷。對此,公眾越來越對反腐能否持續產生懷疑。增設監察委員會,顯然是為了從根本上掃除體制上的障礙。從王岐山在修憲投票箱前引起代表們自發的熱烈掌聲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公眾對制度性反腐寄望甚厚。

國家治理的謀篇佈局確定之後,執行人、執行機構就是決定因素。這看似是一個老道理,也是一條真理,更是一條世界各國都必須遵循的常理。此次兩會確定中國最高權力機構和最高參政議政機構的領導層人選、確定新一屆中央政府的主要領導人,使自十九大開始的組建國家管理與治理的組織架構工作劃上句號。

改革之魄力自信堅定讓人佩服

此次兩會還宣告另一場改革的開始,那就是中國將對黨和國家機構及相關人員進行大幅度的壓縮和調整,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精簡機構,或者用老話來描述,即「精兵簡政」。中國政府機構的龐大臃腫,早為世人詬病,但要真的進行「減肥」提效,沒有壯士斷腕的決心實難奏效。

精簡機構除了要有堅強的決心之外,操作既不能快又不能緩,快則忙、緩則亂。「錢從哪裡來?」「人往哪裡去?」,歷來都是治國平天下者需要應對的兩大難題。以習近平為核心的中央最高決策層毅然拉開此次機構調整的大幕,可見其改革之魄力、自信、堅定,讓人佩服。

此次兩會,除了上述的重大政治人事改革外,許多代表、委員、學者、媒體不約而同聚焦民生問題,拉近了兩會與公眾的距離,增加了不少親民色彩。此次兩會最具有現實針對性的政府工作,是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所披露的,中國在2018年將打好的三大攻堅戰:一曰防範與化解各類風險;二曰強力推進脫貧;三曰環境保護必見成效。

這三項關鍵工作如果要在短時間內抓出實效,突破點必劍指一處,即中國農村,尤其是貧困人口最多的中西部農村。我們相信,當近3,000萬貧困人口所在地區都能脫貧致富,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成功轉型也就初戰告捷。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