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振寧 香港群策匯思常務理事
特首林鄭月娥上任後的第一份財政預算案已經公佈,因為港府早已發出「盈喜」,政府庫房水浸,因此社會各界、各個黨派和團體都對財政預算案提出了很多建議,政府亦已有一定回應,例如提高對社會弱勢人士及長者的生活援助,注資醫療券,擴闊稅基,退還巨額薪俸稅及差餉等等。
但縱觀這些措施,筆者認為新一份財政預算案在養育兒童方面的支援比較薄弱。縱然政府每年在教育方面的財政開支已很大,這次的財政預算案又增加了基層學生的現金津貼,但養育兒童除了教育方面外,還有很多其他開支,例如醫療、餵哺、課外活動等方面的開支。多年前就有人估算,在香港要養大一個孩子需要400萬的成本,而到了今天就更加不止這個數目了。而政府的財政預算,往往首重長者福利方面,如提高醫療券金額和降低領取年齡等等,但卻忽視了對照顧兒童的支援。
筆者認為,今天的香港已經步入老年化的社會,增加長者福利當然是正確的,但如果不相應地增加養育兒童的福利,那麼在生育率經已持續走低的今天,因為養育成本的不斷加大,只會變相導致市民更不想生育,導致社會老年化的加劇!因此我們必須把焦點放在增加養育兒童福利方面,才可以降低生兒育女的成本,從而起到鼓勵生育的目的!
至於應增加什麼方面的兒童福利,筆者認為,既然長者可以有醫療券,為何兒童就不能有醫療券呢?香港家長在小朋友的醫療開支方面是非常大的,小朋友的抵抗力差,即使是小病小痛,家長也會第一時間帶小朋友去看醫生。因此筆者建議政府也應該按照長者醫療券的模式,推出兒童醫療券。例如從小朋友的出生到12歲,每年也可以獲得2,000元左右的醫療券,這對於香港家長而言,無疑是一大德政!又例如餵哺方面的開支,香港家長每月的奶粉開支非常大,即使是餵哺母乳,也要付出一定的時間成本。因此筆者建議政府可以參考其他地區,增加一項餵哺孩子的補貼,例如從小朋友的出生到2歲或某一個年齡,無論是餵哺母乳或餵奶粉,都可以每月獲得500元的餵哺補貼,這對減省家長的負擔將會起到一定的作用。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未來政府的財政預算案,應認真考慮一下在兒童醫療和養育孩子方面增加一些恒常性的開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