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藝粹 > 正文

敢觀舞台:雙向交流與衝擊

2018-03-31
■盤彥燊與另一位男舞者盧敬燊在《渦》中。 攝影:Cheung Wai-lok■盤彥燊與另一位男舞者盧敬燊在《渦》中。 攝影:Cheung Wai-lok

文:聞一浩 圖:香港藝術節提供 本欄由本地知名評論人聞一浩與梁偉詩輪流執筆,帶來關於舞台的熱辣酷評。

看了這麼多年的香港藝術節「香港賽馬會當代舞蹈平台」系列,看茈忖@直成長、發展,由以往專注本地編舞(或與本地其他界別藝術家合作)創作,到這兩年開始加入「交流」元素。今屆除策劃了去年底談過的,讓內地、香港編舞交流的《兩地書》外,另一節目《舞聲》則邀請了比利時聲音藝術家兼作曲家彼得·萊納(Peter Lenaerts),與兩組風格截然不同的香港編舞合作─一組是街舞背景的陳鷊~和中國舞/現代舞訓練的梁儉豐,另一組是當代舞背景的盤彥燊。經過近四個月的創作過程,於二月底上演的《舞聲》中,展示了成果《Battle Zone》和《渦》。筆者看了綵排及演出,又跟藝術家傾談,更見到完全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藝術界別的藝術家之間的合作有容易與不容易的地方;雙方如何磨合,同時也顯示了雙向的衝擊。

《Battle Zone》是兩個不同舞蹈背景的人想實驗的構思,以街舞Battle的形式去讓街舞與現代舞在劇場對話。演出前不久看綵排,兩位編舞一直以四個段落為舞作結構:街舞Battle 、雙人現代舞、街舞與現代舞對決......正式演出時,雖然基本結構仍在,但四個分段的涇渭分明感覺卻已被打破,在強勁節拍的音樂中,街舞與現代舞的各自個性突顯之餘,也見融合、對話的嘗試--街舞背景的馬狺s與現代舞背景的岑智頤的動作既相同又有異。儘管仍有沙石,但兩位編舞的構思似乎衝破了一些桎梏,想法有所發展。創作人在演出前不久作出大幅改動,也不是少見。但這個改動似乎是在最後階段萊納與陳鷊~、梁儉豐深入討論後而達至。

愛以日常生活聲音入樂的萊納,創作期間一直虓N音樂上如何配合兩位編舞的構思。最初他選擇站後一點,讓編舞主導多點,但編舞陳鷊~說有時更想他直接提出意見。到最後,他與兩位編舞有更多的溝通,而令演出最後走了這個方向。演出後跟萊納談起,他坦言自己很少創作街舞那種節拍的音樂,這次合作,對他來說,也是新嘗試。也許,雙方都需要不斷摸索彼此對音樂的看法與合作關係,才能真正溝通。《Battle Zone》有了雛形,希望兩位編舞有機會將之再發展,而令其構思更清楚表達。

相對來說,萊納與盤彥燊的合作看起來「容易」得多。除了因為盤彥燊一開始便希望音樂與舞蹈同步構思,與萊納一起「創作」,還因為兩人對作品音樂及動作的想法相近。萊納曾說,兩人覺得整個作品的感覺該像拉緊的橡筋圈,而不論動作或音樂,都以簡約為主。

看《渦》時,很能感受到音樂與舞蹈相輔相成的密切關係,又或者如盤彥燊「編舞的話」中所言的「非此非彼」感覺。《渦》是個關於尋覓愛的故事,由盤彥燊與另一位男舞者盧敬燊共同演繹,自然又多了一層詮釋的空間。兩位舞者如對照般的極簡動作,最初彷彿各自在自己的世界游弋,在自然界聲響如水滴聲、風吹竹聲,甚至兩位舞者的呼吸聲中,盤彥燊與盧敬燊以極緩慢的速度,在演區內朝不同的方向移動,動作有時呼應,有時一致,台上沒有戲劇化的事情和動作出現,但音樂與動作卻是充滿張力,叫人目不轉睛。有時聲音與動作甚至微細得需要聚精會神才能聽到與看到。

就演出所見印證之前與盤彥燊和萊納的訪談,可見作品應是達到他們所想的效果。身為觀眾,自己能看到雙方在創作上的對話和溝通。萊納對《渦》是感到滿意的。雖然音樂是他平常創作的風格,但他坦承自己一直想做一些極簡的音樂,但都不是很滿意。這次便是一次機會讓他挑戰自己。

談話的過程中,萊納不止一次提到,這次跨文化的合作,不管是熟不熟悉的創作方式和想法,對他同樣衝擊不小,突破了一些自己的框限。而我則看到,兩個交流節目,反映了這類交流創作的不同、可能和挑戰--當《兩地書》在爭吵中達至成果,《舞聲》則體現出了雙向的交流和衝擊。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