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中國專題 > 正文

【特稿】整合全球優勢資源 自信大橋無得彈

2018-04-05
■陳越笑言在工程正式完成通過驗收後,第一反應是「終於可以好好睡一覺」。香港文匯報記者盧靜怡  攝■陳越笑言在工程正式完成通過驗收後,第一反應是「終於可以好好睡一覺」。香港文匯報記者盧靜怡 攝

「今年是正式參與大橋建設的第十個年頭。大橋完工且即將通車,霎時間千言萬語不知道如何說起。現在唯一想到的感受就是『終於完成了!』」 陳越說。

工程十年間 加班屬常事

陳越說,像港珠澳大橋這種世紀工程並不多,能參與其中是一種榮幸。「建設過程中無論是甜酸苦辣,大家都共同努力地建成。」他也表示,參與大橋建設的十年間,加班是常事,在工程正式完成通過驗收後,第一反應是「終於可以好好睡一覺」。他相信,大橋通行後各方檢驗後會獲得認可,並相信屆時三地市民和各界人士真正使用大橋時也將無可挑剔。而國家還有很多大項目待建,他希望可盡快投入下一項工程。

「茫茫大海的施工條件惡劣。十年間,我們也遇到和克服了不少困難和挑戰。」回顧參與港珠澳大橋建設的十年,陳越感慨萬千。他昨日在廣州市第十六中學舉行的家長論壇上,分享團隊如何克服大橋建設的種種困難。「因為體量太大,如果要以『螞蟻搬家』式的辦法施工,工程完成將遙遙無期。」陳越稱,為此港珠澳大橋建設提出裝備化、大型化、標準化。

大橋工程越複雜,工程師們越要化繁為簡。「大多數人都習慣在工地上工作都會灰頭土臉,但我們要將工人從藍領變成真正的白領,將施工環境變好。」陳越說,除了將複雜工程簡單到每個步驟都非常簡潔,以「搭積木」的方式逐步完成,同時還把室外的工作盡量轉移到室內。「大橋建設還應用到各種各樣的大型裝備。現場的起重船體量達到3,000噸至6,000噸,可以將工人的任務量降下來。」他表示,港珠澳大橋化水上施工為陸域加工製造,把工地變成工廠,把構件變為產品,充分保證大橋建設質量和耐久性。

「我們除了自力更生,但還需要整合全球資源。大橋建設參與的國際團隊有十多個,用到全世界的產品。」陳越介紹,為了做這個項目,也關注參考了丹麥、日本等全球同類大型工程的情況。他稱,港珠澳大橋充分利用港澳地區國際化平台,整合全球優勢資源,提高行業技術和裝備水平。 ■香港文匯報記者 盧靜怡 廣州報道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