朵 拉
陽光很好,若有似無的小小雨絲飄灑着,這日惠州下着南洋俗稱的太陽雨,為我們在老街的閒走增添一份詩情畫意。剛下車遇見路旁一堆草根樹皮,怎麼形容這一堆真材實料的草根樹皮呢?以草根佔多數,從根鬚也看得出都是不同品種,分層擱放,且堆得很高,連售貨員也被樹皮草根遮擋住,露出一頭黑髮在走動。乍眼一看以為是一堆垃圾,況且是堆在樹下,草根旁邊又掛幾個黑色、白色和紅色的大塑料袋,極容易誤會是垃圾袋。仔細一瞧,一共兩個檔口,檔和檔中間擺兩張矮藤椅,就在藤椅後面,懸一幅直長形宣傳單註明「劉氏草藥」。
真是吃驚得口吃起來:「這......這......這是在賣草藥?」當然我見過草根樹皮類的草藥,在南洋的菜市場裡,也有人賣自家種的天然草藥,這裡的草藥樣貌未免樸素過頭,完全沒稍或略為「打扮一下」,沒選沒撿沒切沒剪,就如此這般原形原樣在街邊等待賞識的顧客來「相認」或「相問」。在南洋所遇到的惠州人多講客話,被我歸類為客家人,客家人多住山裡,草藥知識比其他人高明許多。
我們的目的地是往左邊拐的騎樓街。善解人意的L是初次認識,她聽說我想看老街,特別邀請歷史系的B老師客串導遊。帶路的B指着前面「這裡是嶺南最長的『騎樓一條街』」。歲月在街道和兩邊鱗次櫛比的房屋,留下異常清晰的痕跡,B說目前是已整修過了,意思是之前更為殘舊不堪。熟悉歷史的B告訴我:「這條七百多米長的老街,融和了廣府文化、客家文化和潮汕文化等廣東三大文化,」愕然的遊客步伐緩了下來,惠州老街怎麼長着和南洋老街同樣面貌呀!難怪一踏入這個地方,看着極面善,感覺倍親切。
B怕我不明白,熱情地解釋:「這連成一片的騎樓,構造講究,大部分一樓一頂,上住人,下為人行道,晴不怕太陽曬,雨不怕雨水淋。」我很出力地點頭。告訴他「我們那邊也有類似的騎樓街」。他笑起來「那可能是當時 這 裡 的人下南洋,把 騎 樓文化帶回來。」
如果追溯源頭,始築於北宋元豐年間的水東街是千年古街,聽說當年蘇東坡就是從這裡走進惠州的。民國時期,傳統的建築改為中西結合的騎樓式樣,發展成繁華的商業街,是惠州最旺的商業中心。抗戰初期,日軍一把火燒掉大半條街及200餘間店舖。1941年又遭到日軍的再次破壞,從此這商賈雲集,百業興旺的輝煌老街漸漸地老去了。
充滿滄桑味的老店舖售賣的貨物看着就很老,又帶鄉土氣,與周遭雜亂的環境及閒散的氛圍有密切關係吧。行人不多,行路的步伐和當地人民的日子一樣慢悠,有隻狗在破舊的店門口趴着打盹,完全不理遊人經過。斑駁的牆壁隙縫間長着綠色葉子,甚至開出亮麗的黃色野花。好多家樓上窗口都懸掛着衣衫在曬太陽,似乎對細細的小雨不放心裡。我們佇在一家右下角砌半截比人矮的青磚牆、門面由以一條條細長的木板組成的古樸老店舖時,驚喜地發現原來的商號仍在,從右邊唸向左的書法以繁體字黑體楷書寫「鎮 記 號」,可 惜 鎮 字 的「真」字 邊 缺 了一 瘦長條,變成鐵花窗。一個藍色的牌子「水東東路50號」釘在橫樑上。不知道是已經不開店做生意,或是今日不營業?B說這裡本來主要經營鐵觀音等名貴茶葉,生意興旺,後來改雜貨舖,再後來售賣香燭。一直是屬於姓鄭的家族,1943年開業,至今有75年歷史。
走到55號,四平八穩的繁體楷書「惠州市醬料廠」還在,然而樓下鐵門和樓上的窗口都緊緊關閉。隔壁的門柱邊擱張矮凳子,凳子上貼紅紙大字「寫對聯」,紅紙上還有小字「合婚擇日,家居風水,進伙婚嫁擇日,小孩取名」。說明傳統民俗仍存在今日惠州人的生活裡。這間店貼滿宣傳自己的文字,可能店主會寫字,不必另外做廣告。
另一根柱子有「寫對聯畫炭相」,緊貼着紅紙墨字對聯「進宅接福添富貴,安居迎祥賜平安」,上面的橫披是「安居樂業」,底下又一橫披「五福臨門」,在海外對春節認識不多,但沒聽說底下也有橫披的?也許供客人選擇之用吧。牆上掛三幅畫像,第一幅人物我不認識,大有可能是惠州名人,第二張是周恩來的側面,最底下那張是在中國無人不識的台灣歌星鄧麗君。
緊鄰着應該是同一家店,牆上寫明「畫相寫字裝裱店」,這裡掛的畫像較多,我認識的有孫中山、周恩來和毛澤東。元旦已過,春節未到,店裡一牆一地全是紅彤彤的對聯,一片喜氣洋洋。惠州掛春聯的風氣應當極其盛行。我好奇地探聽,L說在中國,春節期間,家家戶戶一定貼春聯。
如果用「殘垣頹壁」似乎誇張,但水東街店舖確實混雜凌亂,建築樣貌又嚴重老化,雖然說各種不同的商店包括藥店、五金、電器、傢具、副食店等等要什麼有什麼,可是路過的人,應該不會生出購買的慾望。我們站在一間「正宗梅州沙田柚、蜜柚」店,門口屋內擺滿了黃金色的柚子,騎樓下掛着五顏六色的衣服。隔鄰注明「四代傳承」在賣陶瓷,屋裡屋外全是陶瓷花盆和容器。就在路邊,聽B說歷史:「憑恃着發達的水運條件和特殊的地理位置,這裡曾先後是惠州的軍政中心、交通樞紐,也是東江流域商品集散地,林立的商舖繁榮了水東商業街。」
突然我發現這些房子有個特點:「門面極小,窄窄的,望向裡邊,有點黯暗,屋身似乎很長。」B沒被我考倒,專業的他解說「這叫「竹筒屋」。」「門面窄小,縱深狹長,像竹筒一樣。分前、中、後三部分,前邊是店面,中間大廳並儲藏貨物,後面是住人的,包括臥室、廚房和廁所。」所以這是店舖,卻也是住家,還是貨倉。從這建築的特色揭示了中國人的生活智慧。騎樓一條街上的房子有些兩層,有的三層,「開始都是兩層的,後來,可能不夠住,或者不夠用,有人自己加建,變成三層。」抬頭眺望,在太陽的光影 下,高低錯落亦有不規則的美。
現代化的新建築固然新穎漂亮,但原來的風格和景觀蘊藏着歷史和文化的記憶,萬一真的被破壞,那就永遠再也找不回來。無論如何,不許讓千年的歷史文脈斷在我們的手上呀。我不是愛看風燭殘年的老街,我愛的是老街背後的歷史積澱與文化個性。
太陽雨一直落,有幾間老屋的屋頂,在半空中長樹,瘦瘦高高似乎營養不良,但在陽光下繼續往上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