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采風 > 正文

【獨家風景】長者就業的意義

2018-04-19

呂書練

我去年寫了篇《年輕化現象》,有朋友轉到群組中,不少人說「好」,但也有人說「不想年輕人覺得我們阻住地球轉」,可見,在人口高齡化的今日,「長者」成為負面標籤,雖然說的人也才五十出頭。

日前又收到「老朋友」轉發貼文:「八十後一手遮天,九十後無法無天,零零後都被寵上天,可憐五十、六十、七十後活得一天不如一天......」這顯然是內地「老字輩」的自嘲,同時反映對今日社會縱容年輕人的不滿。

香港亦然,尤其在就業市場,有在人力資源公司工作的朋友透露,不少大公司表面上尊重長者,但在實際招聘時,卻有「四十以上免問」的「潛規則」。諷刺的是,有公司指明招聘年輕人的職位,來應徵的大部分卻是中年人。可見,香港的人口結構早起了變化。

人口老化不是香港獨有的現象,而是全球趨勢,主要是出生率下降和人均壽命延長。聯合國二零一五年的人口調查資料顯示,香港的平均年齡是四十三點二歲,在全球排名第九。而排名第一的日本(平均數是四十六點五歲)近年已陸續推出針對此現象的措施,比如神奈川縣大和市周前就宣佈要重新定義「老人」,要打造成「不稱呼七十多歲人士為老人」的城市,希望改變大眾固有觀念,不用拘泥於年齡。

這倒是值得借鑑的方法,既可紓緩「年齡歧視」問題,也可利用長者的「剩餘價值」,不但有利建立更公義的社會,更有助改善長者的心理乃至生理健康,正如大和市市長強調:希望通過釋放積極的信號來延長市民的健康壽命,提高終身工作意識,無論多大年紀都能充滿活力地投入社會活動。

可幸,特區政府終於也直面人口老齡化問題,並提出應對措施。曾任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多年的政務司司長張建宗日前在網誌中呼籲善用人力資源,鼓勵年長人士(五十歲以上),乃至六十五至七十四歲的「少老人士」重投就業市場。他更透露,勞工處將在今年內優化「中年就業計劃」,並向聘用六十歲或以上求職者、為其提供在職培訓的僱主發放有關津貼等。

雖然他是從釋放本地勞動力角度考慮,但在客觀上卻給社會帶來正面信息,值得稱讚。其實,年齡增長是自然規律,心態卻是可以調整的,而這除了自身努力外,也跟社會風氣有關。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