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文化視野 > 正文

台作家楊富閔 趣談自身本土寫作

2018-04-21
■楊富閔日前在澳門分享寫作經驗。■楊富閔日前在澳門分享寫作經驗。

台灣青年作家楊富閔,日前來到澳門與文學愛好者分享自己的寫作起源。這位來自府城台灣的年輕人,用輕鬆、詼諧和幽默的方式告訴聽眾:自己的寫作起源來自和長輩的互動,以及曾經在家鄉經歷過的一次次民間禮俗,而這一切也在某種程度上開啟了他的本土寫作。■文、攝:香港文匯報記者 徐全

出自楊富閔手筆的小說《花甲男孩》,頗受讀者歡迎,也是近些年台灣新生代文學創作的標杆作之一,後來更被改編成電視劇《花甲男孩轉大人》。作為今次光華新聞文化中心舉辦的「台灣周」(年度主題為「吹台風」)活動中的一個重要環節,他來到澳門進行的文學分享更是他第一次在台灣以外的地方暢談自己的寫作故事。

非常緊密鄉土人際

楊富閔將這次分享定位成是「1987年出生的台灣人的知識養成」。他表示,其實過去他都不曉得該如何寫作,只是想和大家分享自己想說的事情。他自己18歲之前都在台南,生活在一個並不為人知的農業區:一個叫大內的地方。

談及家庭,楊富閔表示自己出生在一個大家族,小時候以為自己住在世界中心,而非鄉下。最令他感觸深刻的,乃是非常緊密的鄉土人際聯繫,家的附近都是姓楊的居民。而居住的環境中,家附近有古厝,但是自己當時並不知道住在古蹟邊。

論及兒時生活,他自小的生活並不無聊,直言那是一個「不能夠做壞事」的地方,因為看到小孩的頑皮,鄰居或親戚會向家長通風報信。而在學校中,一個班級裡邊一大半都是姓楊,老師也姓楊,鄉長也姓楊,一對族譜,會非常近。因此,這在楊富閔看來,自己生活的周遭都是親近的人,似乎有關係,但又似乎沒關係。

古厝、朝天宮、小學,形成了楊富閔家鄉最熱鬧的街,他說台灣很多的老街都是如此。晚上,能夠非常安全地躺在路上看星星,因為根本不會有車進來。這在自己的腦中也形成了家鄉的一個空間概念。正是在這樣的鄉下,如果有了某一種品牌的便利商店,前去購物的人們如同通向了外太空。學校的畢業典禮會安排頒獎環節,但獎品數量比人還要多,人人都有禮品拿,如同熱鬧的尾牙。

楊富閔的父母都是工人,沒有時間管自己,成長過程用他的話形容如同「放山雞」,沒有人管。有時家長簽名也是由自己代簽,但這也養成了自己對自己負責的習慣。

父輩都是親戚,人與人的確很近。正是在這樣的環境中,在學校作文時,寫「我的家鄉」這樣的題材令楊富閔覺得很麻煩,也很無聊。因為家鄉其實很小,怎麼寫都一樣,而那時也不會去深入思索這樣的話題。但這麼多年來,他的寫作卻其實都是在回應「我的家鄉」這個題目。

民間禮俗文學體驗

楊富閔直言,自己的寫作中是較多生死,因為這和從小到大自己一直目送不少長輩離開有關。自家的古厝四周,自己大致知道鄰居家的位置,因此他自小一直專注觀察家鄉的喪事禮俗。每次葬禮,都會感覺失去了一個朋友;每次葬禮的嗩吶聲,都想知道誰離開了。

這直接投射到楊富閔和自己祖母的互動中。他表示和祖母感情很好,祖母人生有自己的風格,大家經常在客廳中聊天。小學時,楊富閔學習吹奏直笛,祖母則在一旁睡覺,是非常有趣的場景。

台南的葬禮會在自己家的住宅進行,在戶外搭一個棚子,夜晚的警報燈會閃亮。楊富閔很遠看到燈光時,就知道某一個同鄉離去了。他打趣說,自己通常會從花圈上的輓詞來猜測是誰離開了,進而判斷逝者的姓名、性別、年齡;或是從遺照等諸多訊息中拼湊逝者的形象和記憶。

回到家,楊富閔再告訴祖母是誰離開了。因為祖母腳不是很好,所以多坐在家中,他就成為了那個說故事的人。在與祖母的談論中,大家都會為每一個生命的離去而驚恐哀傷,祖母也會感慨。這種互動次數非常多,也會出現更加意外的場景。他表示,自己有一次出門,又看到搭建的棚子,便猜測有人過世。回家告訴祖母之後,便出門補習。但補習歸來之後,祖母卻非常詫異地表示,那個原以為已經離去的那個人下午從自己家的門前走過。原來,是自己的逝者訊息傳遞錯了。楊富閔認為,這個例子說明,生活中的互動一定要講清楚,讓聽者能夠聽明白。這算是文學養成的一個面向,更加不能放棄深刻理解自己與周遭的人事物。

同樣,楊富閔與曾祖母的互動也是一種值得回憶的文學體驗。他告訴聽眾,自己的曾祖母出生在民國前12年的清朝,具有強烈的時代縱深感。曾祖母在楊富閔看來是生命中的無價之寶,高壽的她在當地是百歲的人瑞。他曾經走入曾祖母的房間「尋寶」,發現她為身後準備的精緻壽衣。讓他倍感溫馨、每年給五百塊壓歲錢的曾祖母去世之後,楊富閔和自己的母親開始準備悼念用的訃文。在訃文中看到了不同的姓氏,看到了許多早過曾祖母離開的晚輩;也在其中看到了曾祖母一生的記錄。因為耗費了很多心力,訃文製作完成之後,自己面對這樣一份的「文本」,反而有了一絲成就感。正是這樣的訃文,觸發了文學的思考,因為是生命中活生生的故事。

發掘身邊的小故事

與楊富閔在講座中對談的澳門作家李展鵬,非常讚賞這種挖掘身邊小故事、書寫在地生活的文學思考。李展鵬在講座中說,「日常」在一些人的手上變成精彩的文學作品。他在教堂邊長大,20多歲前卻沒有問過教堂的歷史、周圍劇場的由來。再例如,今天的渡船街是沒有船的,但過去是海岸線,有造船廠。因為資料的殘缺,歷史沒有被好好整理出來讓大家知道。

從這個意義上說,本土或地方志書寫和觀察身邊和本土文化元素非常重要。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