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仲哲 香港區潮人聯會會長
民主黨的許智峯在立法會內搶保安局女職員手機,事件引起全城震怒。 這是一樁涉嫌刑事案,更暴露許智峯道德敗壞。可是,《蘋果日報》不僅不抨擊許智峯的惡行,反指事件因「政府狗仔隊監視議員」而起,對許智峯惡行輕描淡寫。這是混淆視聽,誤導輿論,為許智峯開脫罪行。
最離譜的是,《蘋果日報》將事件定性為「一場衝擊民主黨的政治風波」,認為建制派提出譴責動議,是「企圖施壓令民主黨議員避席不投票,令建制派可夠票褫奪許的議席。」《蘋果日報》還借某學者話說:「唔認為係咁大件事,如果許要辭職,建制派議員亦有成員早應辭職。」
《蘋果日報》欲蓋彌彰,把許智峯惡行形容為立法會政治鬥爭,完全違背傳媒作為社會公器應有的操守。幸運的是,市民並沒有《蘋果日報》想像的那麼好欺騙,《經濟通》和《晴報》聯合舉辦網上民調清楚表明,9成網民表示,對許智峯搶手機惡行「不接受」。可見公道自在人心。
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包括歐美等實行議會制度的國家,議員道德操守和行為,被看作獲公眾信任的重要依據。2007年,英國蘇格蘭民族黨議員安格斯·麥克尼爾,本來被看好,在政壇大有前途。然而,他因行為不檢,與兩位女性玩接吻和撫摸遊戲,儘管無發生實質的性行為,但醜聞震驚整個英國,麥克尼爾即使公開道歉亦不能挽救政治前途,最終黯然離開政壇。2006年,美國佛羅里達州共和黨國會眾議員馬克·福利,因發電郵對在國會實習的中學生進行性騷擾而被迫辭職,並因此被執法部門調查,進而被指控犯罪。2011年,澳大利亞工黨一名官員因被曝下載色情資訊而辭職,之後又有一名工黨議員因僅穿內衣在辦公室跳舞被曝光而辭職......
以上例子可見,議員個人品德操守十分重要,亟需謹言慎行,不能放縱率性。
但近年來,香港議員粗暴之風變本加厲,不時出現辱罵官員、搗亂議會的言行,理性議政之風蕩然無存,損害市民對立法會的觀感,也損害議員的印象。
立法會議員質素的優劣,直接關係到香港參政、議政、施政的水平,像許智峯這種人品低劣、無法無天之人,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絕對不應留在議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