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梁美芬 法學博士 立法會議員 大律師 香港基本法教育協會會長
去年召開的中共十九大主題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懈奮鬥。」其中重中之重,乃國家憲法作出的重大修訂;今年兩會完成修憲,更是眾望所歸、大勢所趨。
1982年,為了配合改革開放,解決台灣、香港及澳門回歸問題,憲法特別加上第31條,規定:「國家在必要時得設立特別行政區。在特別行政區內實行的制度按照具體情況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以法律規定」。第31條具有巨大的歷史意義。
因為有了憲法第31條,香港及澳門回歸祖國後,可以繼續實行資本主義,保留原有制度,以和平方式解決歷史遺留下來的問題。國家實行單一制,在憲法第31條基礎上為香港及澳門特別行政區制定香港及澳門基本法,為國家在港澳特別行政區實行「一國兩制」提供了穩固的憲法基礎。
修憲符合國家發展規劃
憲法乃一國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的根本大法。其修改代表了一個時代性的改革。中國憲法走過的歷程也代表着中國近代史國家體制的變革。現時國家實行的是1982年憲法,經歷過五次修改,每一次的修改都具有時代性、歷史性及配合着國家重大的發展。
1988年的第一個憲法修正案反映當時的改革形勢,讓私營經濟作為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的補充。國家修憲允許土地使用權的轉讓。在無損國家主權及土地所有權的情況下,令土地的使用權可以作為商品在社會主義經濟市場上進行交易。在當時的歷史環境下,土地是國家及國民重要的資產,通過修憲,土地使用權可以在市場轉讓,使不少企業及個人積累了第一筆財富,奠定了中國富起來的基礎。
1993年的第二個憲法修正案是在鄧小平南巡後。為市場經濟進一步發展,修改了憲法總綱及序言部分的條款,正式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並將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寫入序言。
1999年的第三個憲法修正案則進一步提高了私有經濟地位,把「鎮壓叛國和其他反革命的活動」字眼改為「鎮壓叛國和其他危害國家安全的犯罪活動」,並將鄧小平理論納入憲法。
2004年國家改革開放25年,中國社會漸漸走向多元化,憲法的修改除了將「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寫入憲法外,還「推動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也寫入憲法。
值得注意的是,第四次修憲時,中國已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中國修憲後加入「尊重和保障人權」及國家依法「保護公民的私有財產」等內容。這是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結合市場經濟發展的重大突破,為國內、國外投資者打下強心針。透過修憲,顯示了國家對法制及法治完善化的決心,也鼓勵國民留在國內發展經濟,促進經濟發展。此乃該次修憲的一大特點。
為實現中國夢提供憲制保障
今年的修憲是對1982年憲法的第五次修正,充分反映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內容包括賦予地級市的地方立法權、設立國家監察機關、修改國家主席和副主席任期限制、從憲法層面確立憲法宣誓制度等。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有力憲法保障。
是次修憲是中國走向大時代的發展需要。國家將繼續加強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係,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健全人民當家作主制度體系,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準,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堅持走中國特色強軍之路,全面推進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堅持「一國兩制」,推進祖國統一;堅持和平發展道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堅定不移全面從嚴治黨,不斷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領導水準。
修憲為實踐習主席在十九大報告提出的十四條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方略,提供了堅實的憲法及法律基礎,為了構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作好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