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副刊 > 正文

【歷史與空間】說不盡的張伯駒

2018-05-15
■張伯駒伉儷在鑒賞書畫。 作者提供■張伯駒伉儷在鑒賞書畫。 作者提供

馬 佳

今年是一代藝苑宗師張伯駒先生誕辰120周年,全國各地都在隆重紀念他。張伯駒名頭很多,最重要的是「愛國文人」四字,這正合他生前一句口頭禪:「人生在世,愛國是大事,決不能糊塗,小事則可不必計較。」

張伯駒(1898-1982)係河南項城人,名列民國「四大公子」。他自幼接受傳統文化熏陶,博覽群書,底蘊深厚,是我國著名古書畫收藏鑒賞家、翰墨名家、詩詞學家和京劇藝術研究家。他一生為避免國寶流失海外,不惜斥巨資甚至典賣房產、變賣傢俬購藏文物,藏品包括西晉陸機手跡《平復帖》、隋代展子虔工筆重彩《遊春圖》、唐大詩人李白《上陽台帖》、晚唐詩人杜牧《贈張好好詩》、宋代名臣范仲淹《道服贊》、大書法家黃庭堅《諸上座帖》、趙孟頫《千字文》、書畫皇帝趙佶《雪江歸棹圖卷》及元代大畫家錢選《山居圖卷》等等藝術史上不可多得的瑰寶118幅,總值數百億元。張伯駒不惜傾家殞命、搶救中華國寶、最終悉數捐獻國家的愛國主義精神,厥功至偉、高山仰止!

張伯駒出身豪門,1918年畢業於袁世凱混成模範團騎兵科,先後當過安武軍全軍營務處提調、陝西督軍公署參議,鹽業銀行董事、總稽核及華北文法學院教授、北平市美術分會理事長。解放後歷任中央文史館館員、故宮博物院專門委員、文化部顧問、國家文物局鑒定委員會委員、吉林省博物院研究員兼副院長和北京中國畫研究會名譽會長、中國書法家協會名譽理事及第一屆北京市政協委員。對於他在文學藝術上的深厚造詣,藝術大師劉海粟評價:「張伯駒是當代文化高原上一座峻峰。從他廣袤的心胸湧出四條河流--翰墨鑒藏、書法、詩詞和戲劇藝術。這四種姊妹藝術相得益彰又各具特色,他是京華老名士、藝苑真學人!」

張伯駒一生對中華國粹愛得入迷,30歲就開始收藏古代翰墨,逐漸走上一條由愛好、收藏、鑒賞到保護的傳奇之路。他不惜重金買下的西晉陸機《平復帖》是中國傳世最早的名家手跡,隋朝展子虔《遊春圖》是傳世最古的重彩卷軸畫。他絞盡腦汁秘藏文物,逃難途中將國寶《平復帖》縫入衣被。為保護藏品他甚至做到捨生取義地步。1941年張伯駒在上海遭綁架,歹徒是汪偽特工總部「76號」。他們向張伯駒夫人潘素索要300萬元大洋,否則就要「撕票」。此時張家積蓄均已買成文物,救夫心切的潘素欲變賣字畫贖人。張伯駒令家人絕對不能動用藏品。事態僵持八個月,張伯駒不怕「撕票」的凌雲正氣終令綁匪妥協,300萬贖金降至40萬,經全家多方籌借他才獲救。時人讚他是「寧死魔窟,決不許變賣家藏」一代奇人。

出身富貴的張伯駒,生活上卻很簡樸,拒絕奢華。他畢生不吸煙、不喝酒、不賭博、不吃山珍海味、不穿絲綢、不茼頦阰票i,長年一襲長衫,大b炒雞蛋就算好菜了。這一切,都源於他的人格修養和文化自覺。他憑多年刻苦鑽研和苦修積累,練就一番慧眼識寶的真功,他購置的書畫件件是藝術史上價值連城的至寶。他之所以在兵荒馬亂中不惜傾家蕩產收藏國寶,如其夫人潘素所說:「他是在為國家民族保護一份文化遺產啊!」所以從1950年代至1980年代,張伯駒伉儷陸續將收藏三十年之久的文物珍品悉數捐獻國家,使它們成為故宮博物院和吉林省博物院鎮院之寶!1956年政府獎勵張伯駒20萬元,被他婉言謝絕。他說:「予所收蓄,不必終予身為予有,但使永存吾土,世傳有緒」。如此鏗鏘之語,能不感人肺腑?

張伯駒在書畫、詩詞和戲曲上的造詣,也深受推崇。他從小臨摹苦學王羲之的《十七帖》,融真草隸篆於一爐,成年後又學鍾繇等名家。1940年他購得宋四家之一蔡襄《自書詩》,心摹手追、書藝大進。其行書具篆書鳥蟲之風,用筆飄逸似春蠶吐絲,獲譽「鳥羽體」;其繪畫也自成一格,代表作《紅梅》、《蘭石》、《楚澤流芳》等,備受青睞。張伯駒詩詞了得,勤於耕耘,留世者有《叢碧詞》、《春遊詞》、《秋碧詞》、《零中詞》、《無名詞》、《斷續詞》、《詩鐘分詠》、《叢碧詞話》、《素月樓聯語》等等,論著則有《中國書法》、《京劇音韻》、《中國楹聯話》、《亂彈音韻輯要》、《宋詞韻與京劇韻》、《紅毹紀夢詩注》、《續洪憲記事詩補注》......

張先生還是一位鐵桿票友,8歲時他就在天津「下天仙」戲院觀過楊小樓、閻嵐秋演出。成年後看過余叔巖的戲,向其琴師學戲一年即可彩唱。他還向錢寶森、王福山等名師學過武功,甚至與田桂鳳、梅蘭芳同台演出《別母亂箭》。1930年,張伯駒與李石曾、齊如山、梅蘭芳、余叔巖、馮耿光等創立「北平國劇學會」,與余叔巖合著《近代劇韻》,總結京劇發展實踐並介紹京劇「十三韻」。1937年,他邀集一大批名角,舉辦聲勢浩大的河南旱災籌款義演,他親自登台與楊小樓、余叔巖、程繼先、王鳳卿等合演《失空斬》,轟動全國。不久七七事變爆發,此義演被稱為「藝壇最後的絕唱」。

夫人潘素原係蘇州名門之後,不幸流落風塵,1935年,38歲張伯駒與20歲潘素一見傾心,贈聯曰「潘步掌中輕十里香塵生羅襪,妃彈塞上曲千秋胡語入琵琶」。婚後琴瑟和鳴、紅袖添香,受張伯駒影響潘素親近翰墨、拜師學藝,終成一代女畫家,其花鳥畫、山水畫民國時期就很出名,解放後出任北京中國畫研究會理事、吉林藝術學院教授、北京中山書畫社副社長、工筆重彩畫研究會藝術顧問,還是第六、七屆全國政協委員、民革中央委員、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理事。

1958年張伯駒被派到吉林省博物館,出任副研究員、副館長,負責文物鑒定。1972年周總理指示有關部門聘任張伯駒為中央文史館館員,1981年1月,張伯駒、潘素夫婦畫展在北京北海公園舉辦。1982年2月26日,85歲的張伯駒不幸病逝於京。葉劍英、鄧穎超、王震、谷牧等黨和國家領導人送了花圈,趙樸初、夏衍、胡愈之、牛滿江、劉海粟等數百文化名人參加追悼會並送來輓聯。其中一副輓聯稱:「愛國家愛民族費盡心血一生為文化不惜身家性命;重道義重友誼冰雪肝膽繼志念一統豪氣萬古凌霄」,堪稱張伯駒一生的真實寫照。

今天我們緬懷張伯駒先生,要學習他心繫民族的愛國情懷和孜孜不倦的藝術追求,學習他淡泊名利的高尚操守和矢志不渝的文化擔當。在努力建設文化強國、實現偉大民族復興的今天,張伯駒先生「予所收蓄,永存吾土」的大德懿行值得全體國民追賢思齊!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