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機的《平復帖》(複製品)是今次展覽中頗受關注的一件展品,它在入住故宮前,經歷代皇家收藏,最後被張伯駒先生買入,後捐獻故宮。此卷為西晉著名文學家、書法家陸機(261-303)寫的一封信札,用禿筆寫於麻紙之上。共9行,計84字,損毀2字,歷經千年,諸多文人試圖解讀,所識不過19字。
該貼因文中有「恐難平復」之語,故名《平復帖》。全帖筆意婉轉,風格平淡質樸,是現存年代最早並真實可信的西晉名家法帖,比王羲之的《蘭亭序》早60多年,被譽為「法帖之祖」。
最早西晉名家《法帖》
故宮官方介紹指,《平復帖》一方面是隸書發展過程中的標本,更是漢字由隸書向楷書過渡的重要佐證,在中國書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故宮博物院書畫部研究員王亦旻則認為,陸機的字是從章草向今草,從規矩寫法向隨意寫法轉化過程中的書法,啟功先生管這種章草叫草隸,就是隸書的草寫。他說,「實際上今天我們看到更多出土的簡牘之後,更相信陸機的字接近於原始狀態下的章草。」
就真實性而言,《平復帖》是一件遞藏有緒的文物。卷上可見圓形雙龍小璽,帖前後鈐有「宣和」「政和」聯珠印,以及卷前月白色絹簽上有宋徽宗趙佶瘦金書題,說明北宋時已入內府。明清兩代,數次易主。乾隆年間,被乾隆皇帝的生母孝聖憲皇后鈕鈷祿氏以「遺贈」形式賞給了孫子成親王永瑆。他愛之有加,取室名「詒晉齋」。此後,《平復帖》落戶恭王府,最終傳至溥儒之手。
縫帖入衣
20世紀30年代,張伯駒先後三次向溥儒求購《平復帖》,最終以四萬大洋成交,並特地將自己書齋改名「平復堂」。而後,為了躲避日本人對這件寶物的覬覦,他攜家人南逃,《平復帖》被他縫入衣被,片刻不離身。到了上海,他仍因自己的收藏遭到綁架,但他寧被「撕票」,也不交出國寶,僵持近8個月,夫人四處籌措了20根金條,才把他贖回來。
所謂「紙壽千年卷八百」,加之《平復帖》過於古老,本身保存狀況不好。故本次故宮「張伯駒捐獻展」,《平復帖》雖是展覽目錄的第一件作品,但展台裡的並非真跡,而替之以複製品。據悉,《平復帖》的休眠時間極長,最近一次真跡展出,要回溯到13年前,在上海展過兩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