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ida是在香港土生土長的中巴混血兒,皮膚黝黑輪廓深邃;何劍平皮膚白皙,來自東北。兩位膚色、成長背景截然不同的女孩,因宗教信仰走到一起。她們都信奉伊斯蘭教,都是戴蚗Y巾的穆斯林。
女性穆斯林戴上頭巾是對真主的敬畏,可在現實生活中,卻不是每個非穆斯林都能理解。普通的一條頭巾,可能令穆斯林女性受到歧視或不公平對待。「香港被認為是多元文化的城市,但真是這樣嗎?」Rida說。有見本地人對穆斯林有很多不解之處,五個年輕的穆斯林女孩便走在一起,成立組織,推介伊斯蘭文化,盼消除文化隔閡。■文、攝:香港文匯報記者 朱慧恩
伊斯蘭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起源於最後的先知穆罕默德(Muhammad),信奉伊斯蘭教的教徒稱為「穆斯林」(Muslim),意為「順從真主的人」。在中國內地,伊斯蘭教又稱回教。作為世界第二大宗教,現時全球約有16億穆斯林,其中印尼是現時穆斯林人數最多的國家。
放眼香港,現時約有30萬穆斯林居住,以印尼裔最多,約佔15萬,其次是華裔和南亞裔,分別有5萬及3萬。此外亦有來自中東、非洲、中亞等地的穆斯林。香港早年的穆斯林多來自印度及巴基斯坦,有的當年隨英殖民政府來港打工,有的來港經商。Rida的爸爸便在多年前來港搵食,落地生根,在尖沙咀的重慶大廈開店經商。
包住個頭就是「姐姐」?
除了在重慶大廈找到穆斯林的身影外,同在尖沙咀,有坐落鬧市的九龍清真寺,是本港六間清真寺中最大規模之一。另外五間分別位於半山區、灣仔、赤柱、柴灣及油麻地。這天晚上,香港文匯報記者便跟隨Rida來到位於灣仔的愛群清真寺暨林士德伊斯蘭中心5樓的餐廳,餐牌與一般中菜館無異,不過無豬肉,也不提供酒類飲品。
Rida全名Ahmad Rida Nisar,Ahmad是姓,Rida是中間名字,Nisar則是爸爸的名字。她的中文名字是默麗雅,「媽媽取的,美麗而優雅。」戴荈礎熏Y巾的她笑說。「我在一間建築學校教學。我的家鄉是巴基斯坦,多年來返過家鄉十次以內吧,回到家鄉自己好像變遊客了。」她用地道廣東話說荂C她普通話和英文都很流利,但對家鄉話烏爾都語(Urdu)卻只懂說幾個單字。Rida是土生土長的香港人,大學畢業後投身社會工作,與一般年輕人無異。不過,卻因為膚色和頭巾,常被誤認是來自印尼的家傭。「有好多人以為我是印尼人,經常被人誤會是『姐姐』。這在香港很普遍,包住個頭就是『姐姐』。」Rida笑中帶點無奈。
穆斯林女性戴頭巾是源於伊斯蘭教的「羞體」觀,用以遮羞,也取悅真主安拉(Allah,又譯阿拉)。但這條頭巾,卻像雙面刃,一方面顯示她們對信仰的追求,但反過來說,也令她們不時招來異樣的目光,甚至遭到不公平對待。
對頭巾的歧視與誤解
因此,談起頭巾,Rida自言對頭巾感覺複雜。「戴起頭巾,認識到更多朋友,很開心。」Rida說。Rida表示因為頭巾令很多人好奇而主動與她交談。然而,因為旁人對頭巾不理解而受到歧視。「有次戴頭巾見工,對方問我可否不戴,因為戴頭巾在office走來走去不太好。」Rida說。
在Rida看來,香港人腦海裡,有一些奇怪的固有印象,「南亞裔和非洲裔就是難民,南亞裔人就是南亞幫,好負面。」無論種族還是宗教都無辜受靶,即使面對記者如我,Rida亦不諱言傳媒有責。「Media常常把穆斯林描述得很負面。」她表示,如果其他宗教的信徒做了什麼壞事,並不會特別強調該宗教,但偏偏「穆斯林」卻常常被強調,與恐怖分子掛u。旁人對伊斯蘭教的不解,令Rida被問過很多「得啖笑」的問題。「有人叫我就ISIS(伊斯蘭國)發表意見,關我咩事?ISIS唔代表我的宗教喔!」Rida說。
頭巾其實代表自由
除了無辜與恐怖分子劃上等號外,更大的誤會是旁人認為頭巾就是與女權主義(Feminism)對立,有蚗馱W頭巾就等於女性被壓迫的刻板印象(Stereotype),自鳴得意地標籤化他者(other)。「有很多人把宗教和文化劃上等號,簡單如頭巾,見到一個穆斯林係咁就以為全世界都一樣,其實很多地方都有男尊女卑的現象,像阿富汗、巴基斯坦就有男主外女主內的概念。但伊斯蘭教是提升了女性地位,《古蘭經》出現後,賦予了女性很多權利。」她說。
「有人覺得戴頭巾對女性不公,其實頭巾既是protection(保護),也是liberation(自由)。像西方國家,可以穿很少衣服就叫自由,大家盲目跟隨,展現肉體。但穆斯林不跟隨這套觀念,我們認為包頭巾也是漂亮的,因為God已經在《古蘭經》跟女性說『Women are created beautiful』。我們的衣茪ㄦ|箝制我們的思想。」Rida說。雖然這位香港土生土長的穆斯林女孩坦言對信仰有迷思,但她仍慶幸自己戴蚗Y巾,「頭巾提醒荍甯O穆斯林的身份,我慶幸自己是穆斯林。」她說。
同樣為穆斯林身份而感到自豪的,還有何劍平。她上年八月來港,現於香港中文大學攻讀碩士課程。有別於Rida,劍平是上大學後,學習伊斯蘭教的知識,認同伊斯蘭教的理念,才決定戴上頭巾。跟Rida一樣,劍平也因為頭巾認識到更多朋友。「經常會有人看荍畯怴A但我倒不覺得目光奇怪,可能我是華裔臉孔,很多人主動跟我說話。有人會問我為什麼包頭巾,他們通過我而更加了解伊斯蘭教,也挺不錯。」劍平說。Rida與劍平生活背景南轅北轍,後來因在清真寺相遇而成為好朋友。
成立組織舉辦展覽
兩人相識後,連同另外三位成員,眼見不少人對伊斯蘭教或者穆斯林存在不解,便走在一起,成立「Muslim Women in Hong Kong」,舉辦展覽,盼主流人群更加深入認識伊斯蘭教及穆斯林女性。
在香港中文大學文化管理文學碩士課程主任何慶基看來,穆斯林女性就是在文化上被邊緣化的一群,包蚗Y巾就彷彿帶虒o大惡極的標籤。「當我們講到邊緣化的問題,很自然會提到貧窮人士、釋囚等,但其實被邊緣化也有分很多類型,例如文化上的邊緣化,可以有很大殺傷力。」何慶基說。
香港標榜多元文化,但在Rida和劍平眼中,歧視一直存在。「有些女性穆斯林,本身好叻,但因為戴頭巾而在職場上受到不公平對待,類似的case不少。」Rida說。除了因頭巾受到歧視外,種族與膚色也是原因之一。 一位名叫Nadia的穆斯林,是來自索馬里的難民,同是包蚗Y巾,但有荍馦`的膚色。她初來到香港,向人問路,結果大家都躲開。她把這段經歷拍成短片,後來成了展品之一。「有時歧視某程度上是取決於膚色,而非頭巾,大家對黑膚色有歧視與偏見。」劍平說。
「在日常生活中,確實是有不少誤解,其實穆斯林女孩的生活跟普通香港人很相似,縱使信仰不同,也希望能和而不同。」Rida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