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通識文憑試摘星攻略 > 正文

橋底「打小人」「打」出名堂列非遺

2018-05-31
■不少市民會到鵝頸橋下「打小人」,祈求消災解困,化險為夷。 資料圖片■不少市民會到鵝頸橋下「打小人」,祈求消災解困,化險為夷。 資料圖片

現代中國 今日香港

感覺諸事不順?銅鑼灣鵝頸橋底有班專業「打手」,能把象徵「霉運」的小人打得退避三舍。老婆婆打小人時口中唸唸有詞:「打你個死人頭,打到你有氣無得透!」手起鞋落,拍打聲可謂此起彼落,希望藉此祈求消災解困,化險為夷。雖然在現代社會下,習俗被視為迷信,但某程度上,「打小人」是甚具特色的民間風俗,反映香港對多元生活模式的高度包容性,同時也吸引了遊客的目光,名副其實「打」出名堂。 ■福建中學 (小西灣)助理校長 李偉雄

【新聞背景】擬列「非物質文化遺產」

「打小人」源於中國古時農業社會,後來以廣東一帶,如東莞及增城的發展及流傳較為活躍。不同地方對「打小人」儀式的起源有不同說法,廣東流傳說法是指「打小人」儀式源於中國二十四節氣之一的「驚蟄」。

中國務農社會相傳:「驚蟄」代表春天來臨,伴隨的響雷,將驚醒蟄伏於地下冬眠的蛇蟲鼠蟻,然後牠們便會四出破壞,並且影響農民的耕種,只要在「驚蟄」當天拜祭百獸之首的白虎,就能鎮壓害蟲,及驅除百邪千害。

「打小人」儀式主要有祈求平安、消災解難及趕走小人的作用,是祈福的一種。後來,「打小人」儀式漸由廣東一帶流傳到香港,儀式中的步驟、內容及形式等,歷年來經歷很多轉變。

至於香港「打小人」的高峰便在「驚蟄」,當天銅鑼灣鵝頸橋底迫滿候車市民及善信,警方亦派員到場維持秩序。「打小人」被香港民政事務局初步列為63項「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