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通識文憑試摘星攻略 > 正文

不易養不想生 要諗計谷生仔

2018-05-24

今日香港

香港作為國際都會,受到西方個人主義及獨身主義思想熏陶、女性社經地位上升,對結婚及生育有更大自主權,加上生活成本高等種種因素,導致本港生育率長期處於低水平。

「少子化」令未來勞動人口萎縮,經濟發展因而縮減。此外,人口迅速老化令老年撫養比率不斷上升,由2016年每千名勞動人口撫養397名非勞動人口,上升至2066年每千名勞動人口撫養844名非勞動人口,即每5人工作撫養4.2人,使醫療及福利開支成為社會的沉重負擔。

特區政府應於政策上作出改變,如為在職父母提供託兒配套,並鼓勵企業提供家庭友善措施等,提升夫婦生育動機。

■青松侯寶垣中學通識科副主任 李文靖

新聞背景

2066年料三個港人一老人

根據香港統計署《香港人口推算2017-2066》,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由2016年116萬,躍升至2066年259萬 ,佔2066年總人口772萬的37%。

老年撫養比率急劇上升

不過,總和生育率按推算由2016年每千名女性相對1,205名活產嬰兒,逐漸下降至2066年的1,166名,可見人口老化漸趨嚴重,年輕一代的負擔只會日益增加。

香港政府現時利用不同方法鼓勵生育,除了基本宣傳方法外,亦利用子女免稅額提高夫婦的生育動機,子女免稅額由2017/18 課稅年度的10萬元,將於下個課稅年度提高至12萬元,可見政府期望以經濟條件提高生育率。

然而,子女免稅額並非今時今日才有,其存在對於提高出生率的效果成疑,故有人建議除了免稅額外,亦提供經濟津貼以吸引更多人生育,此法又是否可取?下文將會就此作出討論。

概念鏈接

1.丁克家庭:來自英文「Double Income No Kids」四個單詞首字母D、I、N、K的組合--DINK的諧音,指夫妻雙方都有收入,能生育卻選擇不生育小孩。

2.老年撫養比率:即15歲至64歲的勞動人口供養65歲或以上的非勞動人口之比率。

模擬試題

資料A

丁克家庭討論區

阿英(60歲):我不太認同「丁克家庭」這個新思想,或許我的觀念還沒這麽先進吧,大家庭才是中國傳統,只要「有後」才對得住祖先啊!

阿明(45歲):我肯定不能接受「丁克家庭」。我認為一個家庭缺少孩子,是不完整的,家庭生活是需要孩子的參與。

阿森(28歲):我本人接受「丁克族」,現在社會的生存壓力太大,生活成本太高,雖然兩口子收入仍算不錯,但假如有了孩子,開支一定會更多!養兒不單不可防老,相反使自己百上加斤!

阿美(22歲):當然支持「丁克族」!我大學畢業後,辛辛苦苦地在工作上有點小成就,更不想因為家庭而放棄!而且,除了工作外,我希望能有屬於自己的時間,自由約朋友做瑜伽、看電影......

資料B

有學者指出「丁克家庭」現象愈來愈普遍,若情況繼續,恐加劇香港人口老化問題。有意見認為,政府單靠提供子女免稅額,未能有效吸引市民生育下一代,建議政府利用更多經濟誘因吸引夫婦生育。

例如效法台北的做法提供「生育津貼」#和「育兒津貼」@,此舉不但可以維持香港的競爭力,同時紓緩人口老化問題,可謂一舉兩得。

部分長輩支持上述意見,認為提供更多經濟誘因,能減少年輕一代的經濟負擔,避免有人因金錢問題而不生育。

另一方面意見則認為,生育決定是個人自由,特別在香港這個中西文化交融的地方,政府不應以經濟手段影響市民選擇。而且,在經濟誘因下,不排除部分夫婦只為取得金錢資助而生育,但未認真考慮自身的教養能力,恐怕只會影響無辜的下一代。

再者,向一部分人派發金錢的做法,對社會上其他持份者未必公平。

# 台北市以每胎20,000 元新台幣的生育津貼吸引夫婦生育子女。

@台北市所提供的育兒津貼為每月2,500 元新台幣,由出生至5歲均可領取。

想一想

(a) 利用資料A,解釋兩代人之間的矛盾。 (6分)

(b)「香港政府應利用經濟誘因吸引更多人生育,一方面可解決人口問題,而且又可傳承中國傳統的家庭觀念」,你是否同意這說法?參考以上資料,並就你所知加以說明。 (8分)

題目拆解

a題拆解:

此題要求學生分析兩代人的家庭觀念有何不同。資料A為對話內容,學生需歸納不同持份者的意見,並將人物分成「老一輩」和「年輕一輩」,並列出兩代人的看法重點,例如為何接受「丁克家庭」?為何不接受「丁克家庭」?考生回應題目時,亦需明確引用對話內容作說明。

b題拆解:

此題屬於立場題,學生需有個人立場,8分題目要求學生利用不少於三個論點進行分析。回應題目時,可比較於生育問題上,推出經濟誘因的利弊,並要配合香港情況,如女性地位高、「遲婚」及「不婚」現象普遍及住屋成本高等。若要取得高分,考生須於末段進行駁論。學生亦需留意題目中的關鍵字,回答時需要緊扣香港社會現狀。

參考答案

(a)資料A中阿英(60歲)及阿明(45歲)均不接受「丁克家庭」,二人思想相對傳統。例如阿英有大家庭思想,認為需要「有後」來傳宗接代,都是比較富中國傳統色彩。阿明亦認為家庭生活需要孩子的參與才圓滿。

資料A中阿森(28歲)及阿美(22歲)均接受「丁克家庭」,二人以現實生活條件為考慮因素,不以「傳宗接代」為首。阿森認為養育子女成本高,由「課外活動」、「生活費」及「書簿費」等,通通都是開支,會造成生活壓力;阿美認為自己大學畢業,闖一番事業比建立家庭更重要。

(b) 同意論點

接受程度高:老一輩的人因傳統思想而支持政策。亦有市民可能基於香港長遠發展而支持計劃,因為人口增長,長遠能擴闊稅基,減輕納稅人的負擔。

成效高:減少年輕夫婦經濟負擔,提高生育子女的吸引力,有效提高香港人口,亦可保留中國「傳宗接代」的家庭觀念。

有例可循:以台灣為學習藍本,推出「生育津貼」和「育兒津貼」。至於推出的細節、具體情況、人手安排及法律問題等,均可以參考台灣情況,減少政策失敗機會。

不同意論點

支持程度低:政府於「生育津貼」和「育兒津貼」的開支上升,福利出自納稅人的口袋,未必每位市民都會支持方案,加上部分人會認為生育兒女是自己的選擇,政府不應利用任何方法加以左右。

公平性低:「生育津貼」和「育兒津貼」的開支上升,意味着政府的資源被分薄,對於社會的其他成員造成不公平。

延續性低:「育兒津貼」只有效提供五年的津貼,對子女的成長幫助未必足夠,夫婦的個人意願才是決定是否生育的主因,故此方法未必有足夠的延續性,對於維持「大家庭」的中國傳統家庭觀念未必可以起正面作用。

影響性低:生兒育女是個人選擇,加上女性的地位日漸提升,家庭未必是她們的首要考量,加上西方思想如自由、個人主義影響下,提供少量金錢補助,未必可動搖新一代的想法,對維持中國傳統家庭觀念的影響甚低。

延伸閱讀

1.《台推三項措施應對少子化》,香港《文匯報》,http://paper.wenweipo.com/2018/05/18/TW1805180003.htm

2.《棄OUTLET 千禧一代敢花錢》,香港《文匯報》,http://paper.wenweipo.com/2018/01/18/FM1801180001.htm

3.《逾半白領工餘仍收工作指令》,香港《文匯報》,http://paper.wenweipo.com/2018/03/29/YO1803290013.htm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